各地泥石流频发 专家称山谷传打雷般声响或是征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各地泥石流频发 专家称山谷传打雷般声响或是征兆

2010年08月19日 09:0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前正是泥石流灾害多发季节,由于隐蔽性强、不易发现,泥石流灾害一旦发生,就有极大破坏力,危害猛于洪水。那么,泥石流灾害能不能防?来临前有哪些征兆?具体的防范办法有哪些?请看有关专家的解答。

  近期,各地泥石流灾害多发,给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专家指出,泥石流灾害猛于洪水,且防不胜防,需要高度重视,防上加防。

  泥石流灾害猛于洪水

  专家介绍说,泥石流就是包含大量泥、沙、碎石的洪流。具体地,又可以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其中泥石流危害性最大。这是因为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大等特点。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泥石流发生后,包含着大量泥、沙、石块,从高而下,在运行过程中又不断增加物质,能量远远大于洪水。这一点,从舟曲县泥石流灾后看得清清楚楚。

  另外,泥石流一旦暴发,由于流程一般较短,人员几乎没有时间撤离,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他介绍,按照泥石流规模大小划分,一次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大于1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属于特大型泥石流。

  从全球来看,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有50多个。1970年发生在秘鲁的瓦斯卡兰泥石流,造成伤亡2.3万人;1985年发生在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泥石流灾害,造成2.5万人死亡。

  90%以上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在雨季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王宇指出,泥石流灾害近期多发,主要原因就在于降雨。进入雨季后,局地单点暴雨很大,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据统计,90%以上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都发生在雨季。

  在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西部山区,这些地方地质背景比较脆弱,山高坡陡、风化强烈、土层松散,山体很不稳定,一旦受降雨触动,就容易引发灾害。专家指出,近些年,由于建房占据河道等人为因素影响,也使得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所增多。

  王宇认为,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大旱灾情或许也是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一个因素。

  他说,持续干旱导致土壤失水干裂,削弱了斜坡土体结构的完整性;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地表裂缝发展;旱灾导致植被成片枯死,大大降低了斜坡植被的护坡和保土保水功能;干缩裂缝、树木枯死后留下的根孔,增加了雨水下渗的有效通道,更易于地下水软化、潜蚀土层而诱发滑坡。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防与不防不一样

  陶庆法介绍说,我国已经对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的1640个县进行了地质灾害初步调查,查出24万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但调查还是初步的,不全面的,必须继续加强这项工作。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发现,而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某个山体昨天可能是稳定的,今天就不一定了。因为自然的力量就是风化、剥蚀,在重力作用下削高填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地质灾害防不胜防。

  搬迁避让,避开危险区是最好的防范方法,尤其是在泥石流沟口和沟道地区要采取避让措施。工程治理也很重要,如在上游修建拦挡坝,将泥石流一级一级拦住。此外,还有修建跨越工程、排导工程、防护工程等。对于大量搬不走、治不了的地质灾害,只能通过加强群测群防来预防。

  对于地质灾害,防与不防,有准备没准备,有措施没措施是不一样的。以撤离来说,提前做了培训、预演,当地质灾害发生时,居民便知道往哪个地方撤离。反之,可能到处奔跑而闯进泥石流上游或下游区,丧失逃生机会。

  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可能是泥石流征兆

  专家指出,防范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特别要注意沟道附近的地区。当发现洪水异常,如水位暴涨、浑浊、有大量漂浮物时,应果断安排受威胁人员迁移到安全地带。

  此外,下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雨季在山区行车,要特别留意远处山谷传来的打雷般的声响——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这时应果断弃车出逃,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上树躲避,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如果车辆被掩埋,应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救人。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