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旗半降,举国默哀。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到上海世博园区,万众肃立,为舟曲遇难同胞哀悼,致哀的汽笛声在舟曲鸣起……
制度化哀悼活动,无疑从国家层面体现了对公民生命权的尊重。但与此同时,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每一个中国公民,才是传递大爱的最好载体。他们面对灾难,他们面对灾后同胞时的态度,其实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力量。
在舟曲泥石流灾难发生之后,舟曲人传递出了大量令人感动的信息。泥石流来袭之际,不少民众夺门而出的时候,不忘记敲开隔壁邻居的家门。许多民众把素不相识的人推上生存的高处。就在泥石流的废墟里,有不少当地的受灾民众已经擦干眼泪,开始在街头搬运食品和水。从上了年纪的老人,到4岁的孩子,都可以成为当地的志愿者。这种志愿者其实很艰难,因为他们自己也是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他们的心里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些人的亲人还没有掩埋,家园还沉没在废墟中。这样的人能够主动成为志愿者,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鼓励和支持。
另一方面,无论是汶川、玉树还是舟曲,人们对于灾难的态度,也在逐渐成熟。人们意识到,每一场灾难都只会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区,但灾难的承担者应当是全体中国人。失去亲人的悲伤,如果真实地平均给十三亿同胞,那么个人所承受的痛苦或许会小很多;失去亲人的悲恸,如果自由地诉说给十三亿同胞,那么个人所经历的苦难或许会忘却得快一些。其实国家哀悼活动本身,不光是看规模、看仪式,更多的是看每一个公民在这场哀悼活动中,是不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传递了对同胞的爱和信仰。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灾难面前成熟,恰恰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充分地表达他们对同胞的爱,充分地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在汶川如此、在玉树如此、在舟曲也如此;在地震中如此、在泥石流中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
公民社会不总是从灾难中来,但是我们在灾难中寻找和界定公民社会,是因公民社会往往在灾难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在汶川地震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如此之多的志愿者,意识到在我们的社会中潜藏着一种惊人的力量。同时,对于灾民愿望的满足,也是公民社会的责任。此刻,对于灾民来说,可能简单的物质供给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但是他们的精神需求一样重要。一个成熟的社会,会重视每一个活着的人,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走进新的生活。
汶川、玉树、舟曲,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说“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听懂了这句话背后沉重的涵义,这其实需要整个中国来回答。这句话背后的涵义,是要让活着的人,不要再重蹈灾难的阴影,也不要再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之下。今后,无论是灾难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帮助别人的方式。这样的一个社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都只会越来越强大。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专题: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