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2日电 (欧阳开宇 郭金超)中国科学院危机干预中心专家史占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专访时指出,对舟曲灾区心理援助的策略和规划应建立在对民俗习惯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要“不谈心理做心理,润心无声似春雨”地开展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史占彪博士举例说,当地民众注重家庭家族关系,看重人际交往,忌讳谈心理问题,在开展心理援助时,要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工作,激发内外资源,淡化心理病理色彩,让民众“自然”、“自如”的走出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心理阴影。
史占彪说:“此外,实施重点救助非常必要,一方面要针对相对严重的特殊创伤人群,如泥石流中丧亲人员、伤残人员、孤寡人员,老人儿童等;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基层干部、教师和医护人员等‘灾区枢纽人群’(即本身受灾,又肩负政府公职者),对他们进行灾后心理疏导技能培训。”
曾任汶川地震心理干预站站长的史占彪认为:“援助汶川的方式可以借鉴。” 他介绍说,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工作中,分别在绵阳、绵竹、什邡等重灾区建立了7个工作站,并与当地政府的教育、社区和机关等多个部门进行合作,探索了在民族地区进行特色心理援助的新方式。
他指出:“灾后1至3个月是受灾群众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从援助汶川、玉树的经验来看,我们要做好长期辅导的准备,经常像朋友一样的和他们一起喝茶、聊天散步,以这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尽量避免将被干预对象弱势化、病人化对待。” 他透露,心理援助汶川、北川2年多来从未停息。
“还应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史占彪表示,心理援助工作需要“生物-心理-社会”的视野,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心理援助,给予支持和资助,形成灾区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凝聚灾区援助的持久动力。
史占彪强调说,“保持信息畅通,避免人为恐慌”很重要。对于灾区泥石流的发生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影响效果,对于灾区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在给予科学论证后,需要通过各类媒体,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当地民众,避免坊间传闻,维护灾区人民心态平稳。必要时向帐篷安置点居民发放收音机、手摇手电筒等通讯照明工具,消除心理恐慌。
他还指出,从以往经验来看,舟曲泥石流心理干预应从受灾群众的心理辅导需求出发,要走好“一盘棋”,切忌部门间各自为政,受灾人民各部门应统一部署,形成良好的联动协调机制。(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专题: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