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要在灾难中吸取教训并不断进步,面对频发的天灾,总强调“多少年一遇”是不行的,还要在人的能动性上探出最长的智慧杠杆。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牵动着国人的心。截至8月10日22时,已造成702人死亡,1042人失踪。灾害造成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不到一个小时的暴雨竟酿成如此大的灾害!
仔细梳理前面各地关于水灾洪灾的报道,可以发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大中城市之外的县乡尤其村镇地区,居住民房所处的地理位置安全性缺乏必要评估,盖房规划审批缺乏应有指导,对于日常灾害的预警与防范也非常薄弱。那些居住于低洼处、山坳里的居民,在灾害面前束手无策,缺乏起码的应对能力。在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实在应该考虑从国家级层面来应对这个困境了。
对于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国土资源部门专家初步认为特殊地质构造、汶川地震影响是其形成的主因,而上半年持续干旱、遭遇强降雨也是重要因素。我们相信专业的判断,但值得深思的是,地质构造、地震影响等都是客观因素,如何体现人在防灾减灾上的能动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强降雨在大家酣睡的时候来袭,我们所能改变的,是现有自然条件下,民众对于抵御泥石流灾害的主观能动。比如这样的地区多大的降雨就可能发生巨大危险而应该动员民众避险?民众遇险是否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躲避?
辽宁普兰店市有个老帽山地区,上世纪80年代初曾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地质灾害。但在几年前,这里出现令人欣慰的现象:政府部门在沟谷旁竖立了“泥石流避险路线示意图”,上面标明了附近居民区的位置、沟谷的地形、居民避险逃跑的路线和避险的位置,还有避险时的注意事项和报灾电话;有些居民家房顶安装了测量雨量的“量雨器”,下雨时居民在家就可以监控降雨量,如果降雨量超过临界雨量100毫升,相关部门就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灾害易发地区安装了很多警报器,有专门部门根据降雨量,再综合雨情、河流水位等资料,来决定居民是否需要撤离……据说每年汛期前当地都会组织躲险避险演练,训练居民躲险能力。
我们对这种一直到田间地头的公共服务肃然起敬。这些年泥石流灾害为何频频在乡镇农村酿祸,除了地质与植被破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居住区规划的缺失,很多小城镇、村落的形成,政府多半是不干预的。尤其是山区易形成泥石流的沟口处地势平坦,新兴村落大多建在这里,一旦爆发灾害就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媒体报道称,2005年,《兰州晨报》就曾对白龙江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过深度调查,指出该流域的舟曲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时面临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的威胁。问题是,只要灾害不出现,这种信息谁会重视呢?
根据我国2004年3月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于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进行躲避、治理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并指明由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但我们更应该去调查这种防治行动,在现实中实施情况究竟如何。当然,这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做好灾害易发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查清容易受到灾害威胁的人群、建立健全乡镇转移避灾指挥所、建立健全山洪的群测群防系统以及做好日常抢险训练等等,既需要财政保证,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但在一再发生的地质灾害面前,在动辄几百上千人的生命代价及巨大的财产损失面前,这项复杂、基础的工作实在应该列入议事日程,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高度来推进。一个民族要在灾难中吸取教训并不断进步,面对频发的天灾,总强调“多少年一遇”是不行的,还要在人的能动性上探出最长的智慧杠杆。(毕诗成)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专题: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