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近日气候变化:今年或是130年来最暖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揭秘近日气候变化:今年或是130年来最暖年

2010年07月28日 14:22 来源:成都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前处境

    “我们生活在变暖的世界”

  旱涝增多

  “温度每升高一度,空气中的水含量将增加7%。

  更多的水汽蒸发变成降水,水循环加快,强降水和干旱就增多增强,未来也是进一步增多的趋势。

  无论从全球还是中国,小的降水在减少,大的特大的在增多,更多的时间容易发生干旱,干旱和洪涝同时发生。”

  为何变暖?

  人类活动是近50年变暖主要原因

  干旱、暴雨、洪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频肆虐,《后天》里的场景可不可能出现?昨日下午,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称,从短期看地球是不会发生气候突变的,“未来100年都不会”。他表示,今年有可能是有气象记录的130年以来最暖一年。

  2050年·地表温度

  可能上升1.5—2.0℃

  罗勇说,观测事实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正在变暖的世界,过去100年全球温度升高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最近的50年,是有气象记录史来最暖的50年;从全球范围看,今年1—6月,是最暖的一个上半年;在过去一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平均上升了0.74℃;而全球平均的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7厘米。

  “有很多人预测,如果今年冬天全球没有特别气象事件发生,今年很可能成为1880年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超过1998年和2005年,创新纪录。”

  罗勇说,全球变暖有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人类活动是近50年变暖主要原因。未来我国平均地表温度会持续上升,“2050年可能上升1.5-2.0℃,本世纪末可能上升2.2-4.2℃。”

  2040年·雨水

  降水或“北多南少”

  罗勇表示,气候变化的负面大于正面,观测到的极端气候趋多趋强,大部分陆地区域强降水发生频率上升。“温度每升高一度,空气中的水含量将增加7%。更多的水汽从地表海洋蒸发到大气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变成降水,这样水循环加快,强降水和干旱就增多增强,根据目前的科学认识,未来也是进一步增多的趋势。无论从全球还是中国,小的降水在减少,大的特大的在增多,更多的时间容易发生干旱,干旱和洪涝同时发生。”

  此前,有人预测我国会由“南涝北旱”转为“北涝南旱”。罗勇说,过去50年,我国东部淮河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华北地区特别严重,南方长江以南,降水则明显增多,这个就是“南涝北旱”。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有60年周期,南涝北旱就是多雨带位置从北向南移动。”他说,“如果按照自然变化周期,在一个时期它应该往回走,从目前看,预估2040年多雨带位置重新回到北方地区,可能北多南少。”

  未来100年·趋势

  不会出现气候突变

  罗勇表示,类似《后天》中展现的场景短期不会出现,未来一百年也不会有气候突变。”最近一次气候突变发生在8200年前,持续了百年。”

  全球变暖,我们该如何生活? 罗勇说,一方面应该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包括从生产生活等方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另一个是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即使现在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为零,但现在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有了,也是不可逆转的。“他说,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比较大,在农业上,应根据预测温度,有预测的改变农作物种植制度、培育优良品种等。

  人大主任集体上“气候课” 全省首次

  昨日上午,罗勇专门就“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应对策略”这一主题,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暨市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学习会作了讲座。据了解,人大主任学习会集体上“气候课”,在四川尚属首次。

  据悉,去年年底,罗勇曾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并发言。而近年来,四川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了省人大常委会的关注。为更详细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听取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以立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借举办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暨市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学习会之机,邀请气候专家专门授课。(记者 熊德壮 田芳 实习生 毛佳 摄影 刘晋川)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