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记者亲赴加沙体验“火箭目标”(组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中国女记者亲赴加沙体验“火箭目标”(组图)
2009年01月13日 09: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加沙边境以色列一方采访的外国记者躲避加沙袭来的火箭弹(供图/艾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报道的黄金时代来了——前提只有一个,只要你不要求进加沙”——— 

     周轶君,凤凰卫视记者,2002年6月曾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当时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本次加沙冲突爆发以来,周轶君再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地方采访。由于加沙被困,她被挡在城外,昨日,她给本报传来了专稿,讲述这些天她在战争边缘的所见所闻。

  围城

  飞机涌向加沙

  (1月4日)

  头一遭,到了以色列,进不去加沙城。

  抵达特拉维夫,意外发现出入境及海关人员对记者分外友善,大殊于从前,想来是记者云集之时,以色列深谙公关之要义。

  傍晚时分,到达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凯伦,跟前一拨记者交接。晚霞,浮云,红彤彤金灿灿,模糊了天与地的界限,一时想起从前在加沙办公室阳台,两年间无数次面对地中海落日,奢侈又孤独。

  不容遐思,天上煞风景地响起直升机螺旋桨声。一架接一架,全部朝向加沙。

  空袭已经持续8天。直升机盘旋原本并不稀奇,只是如此密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拨通加沙巴勒斯坦记者电话,他说,以色列坦克“憋”了几天之后,终于开腔,一气扔下30多枚炮弹。

  赖斯今天说,我们需要“长久的,可持续的和平”。据说,2006年黎以冲突的大规模行动,也是从她这句话开始,甚至可以解读为一个信号。

  子夜接近两点,以色列战机轰鸣声从窗外掠过——紧张了0.1秒,随即放松——这是在加沙边界之外,而非以内。

  “自卫”

  幽默充当武器

  (1月5日)

  一夜之间,酒店门口,电线杆上,忽然多出簇新的以色列国旗——折痕还来不及展平。

  寻旗帜去,最热闹处,在以色列南部距离加沙最近的城市斯代罗特。这些年来,斯代罗特几乎成为“火箭目标”的代名词。

  一位名叫约瑟夫的当地人正往街边挂起连串国旗。“都是自己买的!”他说,“希望士兵们能看见。”“可是,你在士兵背后啊!”“街上的人看到也会受鼓舞!”

  皮卡车一辆接一辆开过,蓝白色国旗插得好似京剧人物背上的旌旗。车上是斯代罗特居民自筹食品,开赴前线慰军。“谁能忍受这样的生活?有选择吗?让人在防空洞里住8年?”无论胜负与否,斯代罗特人已经感激政府“终于动了真格”,为他们出一口恶气。

  当地人告诉我们,有办法往北走,投亲靠友的,已经离开斯代罗特。而留下来的人,选择用幽默充当自卫武器。一家理发店门前挨了火箭,火箭落地插进土里的样子,给了理发师惊吓——以及灵感。他制作火箭模型,用假发包裹,编入模特儿的真发,浑然而成“火箭头”,寓意火箭不但能击中你的脑袋,更深入脑海——无论你离开斯代罗特多远,空袭警报声仍萦绕在耳。

  几乎没有人会真的留起“火箭头”,但没有人不被这个创意逗乐。前来理发的斯代罗特居民蒂娜说,“如果你不能打败它,那就取笑它。”

  很快,我就再次领教这种因荒谬而生的幽默感。

  下午1点50分左右,我去新闻中心隔壁。门口阳光下坐着两名以色列女兵,聊得起劲。我走进洗手间,刚关门,一个无感情色彩的声音响起:“红色警报,红色警报”。外面两个女兵竟发出一阵笑声,之后才是慌乱声。

  发射

  炮弹“寄给哈马斯”

  (1月6日)

  约50公里外的加沙地带南端、拉法边境附近卡里姆·沙洛姆检查站。以色列发言人艾德海特主动走上前来,问要不要看个究竟。我说,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发言人背枪。

  他带我进入特定区域,看国际组织救援物资如何通过以色列关卡,进入巴勒斯坦人手中。摄影机正在工作,忽然又是两声巨响。交换物资区域持枪保安大声喊跑:“去掩体!”他自己奔跑着,枪掉在地上。

  掩体里,艾德海特对着镜头讲话。爆炸声再起。他不改语速对镜头问道:“我们要不要在掩体里拍完再出来?”

  入夜。同加沙城内埃马德通话。电话那头传来“嗖嗖”几声。“听见没?听见没?”我分不清他的声音是恐惧还是兴奋,“是火箭,掉进海里了!”

  随着以色列地面挺进,哈马斯加紧发射火箭,证明自己并没有被消灭。而发射更加无目标,无准头,有些落在加沙境内。

  “哇,哇”埃马德还在尖叫,我忽然意识到,一阵警报声,并非来自听电话的右耳,而是我自己这边窗外!房间扩音器也开始工作:“红色警报,红色警报!”

  “埃马德,我这边,阿什凯伦,火箭!现在!”我趴在地上对手机喊。那头竟笑起来,“那我写封信给你,叫哈马斯绑在火箭上……”埃马德不知道,以色列士兵发往加沙的炮弹上,真的写有:Adress: Hamas(寄给哈马斯)。

  空袭

  警报如同家常饭

  (1月7日)

  空袭警报差不多成了醒晨闹钟。后来根本不想走去掩体了,太频繁,稿子写了一半,就要捧着电脑走避。

  今天本想去西岸扫新闻,却被告知,十点,前南部战区总司令把吹风会开到了记者云集的酒店。以色列新闻中心将办公室从耶路撒冷搬到了阿什凯伦的酒店前台,提供了各种“专家联络图”、以色列各部门发言人电话,甚至加沙居民、大学教授电话——不过,加沙手机信号经常因以军行动需要而切断。新闻中心还可替你租车、修电脑,带你旅游,发言人穿制服,脸上挂着谦卑的笑容等你采访。

  对于我这样曾经被扣埃雷兹检查站9小时的记者,应该感动落泪,以色列报道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前提只有一个,只要你不要求进入加沙。

【编辑:曹昆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