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总统坠机事件中的媒体“暗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波兰总统坠机事件中的媒体“暗战”
2010年04月12日 02: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斯摩棱斯克4月11日电 题:波兰总统坠机事件中的媒体“暗战”

  中新社记者 田冰

  11日,俄总理普京在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举行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波方官员的陪护下,10日遭遇飞机失事遇难的波总统遗体随即被运往华沙。目前事故原因调查和遇难者遗体辨认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各国新闻记者围绕波总统坠机事件也展开了一场媒体“暗战”。

  采访精彩:拼的就是“现场”

  获悉坠机事故后,中新社记者在第一时间驱车400余公里赶赴现场。途中除了不时看到警车、俄紧急情况部特种车辆外,比较“扎眼”的就是众多头戴“铁饼”天线的电视台直播车,向着同一方向斯摩棱斯克飞驰。

  由于是头一次来,且手中地图没有标出事故现场所在地“别切尔斯克”村,更别说“北方”军用机场了,驶近斯摩棱斯克市郊后正不知何往,忽见后面上来一辆俄罗斯电视台直播车,狂喜,遂追着车屁股顺利到达事故现场。

  这里已有众多媒体记者在忙碌了。由于现场已被警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严密保护起来,任何企图靠近的记者得到的都是无一例外的警告声。

  记者和警察如同传说中的“刺猬取暖”一般,在相安无事的“最佳”距离架起长焦瞄准远处的树林,俄方救援人员正在那里忙碌着。

  由于现场找不到官方人士的身影,维持秩序的警员、周围聚集的附近村民尤其是目击者就成了记者争相追逐的目标。现场顿时响起了各国语言,有电视出镜记者的,有文字记者电话口述的,摄影记者则当场无线上网抢发图片,而且陆陆续续不断有记者赶过来。

  11日,坠机现场中间的一条道路解封,这里距离现场更近。各路记者又闻风而动,并和维持警戒的军人玩起了躲迷藏,记者一旦靠近警戒线,军人就过来驱赶;军人刚一转身,记者又卷土重来。

  实际上,事发时最先抵达现场的是正在机场等候的波兰记者和部分俄罗斯媒体。因为10日当天在该机场原本有一场欢迎仪式,迎接卡钦斯基抵达斯摩棱斯克,并出席在当地举行的“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

  住宿凄惨:差点流落街头

  10晚,从现场出来后,记者来不及寻住处,先找到市内一家咖啡吧处理现场图片。等到发完最后一张图片,已是夜幕沉沉。

  赶紧起身找店住,绕着城市转了一大圈,记者傻眼了:问了6家宾馆,全部客满。而且有许多同行和记者是同样的遭遇。刚才顾着拼抢新闻,眼下忙着找一张床。

  原来,此前几天,当地几家较大的宾馆都已被准备参加“卡廷惨案”纪念活动的波、俄有关部门预订了。加上坠机事故发生后,普京总理及事故调查委员会一干成员等悉数赶到,宾馆不爆满才是怪事。

  就在记者打算在车里过夜时,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过来说,这样太不安全。并几经努力,在凌晨时分帮记者找到一家偏僻的澡堂子,和衣蜷缩在光板床上度过了一个春寒之夜。

  无独有偶。第二天清晨碰到两眼浮肿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聊起住宿的趣事,俩人哈哈大笑。原来,他也是几经碰壁,最后因为长时间连续采访,劳累导致胃痛不止。凌晨4点,一宾馆的俄罗斯老大妈实在心疼这些不要命的记者,破例帮他找了一张床,总算没有流落街头。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