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识局:总统遇难40天后,伊朗再次面临历史性抉择

分享到:

国际识局:总统遇难40天后,伊朗再次面临历史性抉择

2024年06月28日 16: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网6月28日电(魏晨曦)一个多月前,出任伊朗总统近三年的莱希,在一起直升机坠毁事故中罹难,外长阿卜杜拉希扬等多名随行高官也不幸遇难,为伊朗留下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号。

  当地时间6月28日,这个中东大国迎来新一届总统选举。谁将接棒?又能否带领伊朗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当地时间5月21日,伊朗总统莱希及其随行人员的悼念仪式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

  谁处于领先地位?

  伊朗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莱希的意外去世,让原本应在2025年举行的伊朗第14届总统选举,提前了一年。

  就在大选前,两名保守派候选人宣布退选,剩下四人进入最后竞争。

  当地时间6月27日,德黑兰保守派市长扎卡尼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宣布退出伊朗总统选举。扎卡尼宣布退出的几小时前,伊朗内政部发表声明,确认另一名保守派候选人哈希米退出选举。

  剩下的四名候选人为:

  伊朗议会议长卡利巴夫

  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

  伊朗前司法部长、内政部长穆斯塔法·普尔-穆罕默迪

  伊朗前卫生部长马苏德·佩泽什基安

  外媒普遍认为,其中,温和保守派的卡利巴夫、强硬保守派的贾利利和改革派的佩泽什基安,是热门人选。分析人士称,哈希米和扎卡尼的“突然撤退”,让当下“三方角逐”伊朗总统的竞争格局更加明晰。

  分析指出,卡利巴夫在竞选中处于领先地位,贾利利位居第二。前者关注伊朗中产阶级,并承诺向穷人提供更多现金补助;后者主张伊朗不需要就其核计划与西方进行谈判,并将竞选重心放在农村选民身上。

  在更倾向于“支持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向西方发起挑战”的三名保守派候选人中,普尔-穆罕默迪是唯一的什叶派教士,主要依靠该国教士和传统主义者的支持。

  而作为此次竞选中唯一的改革派候选人,伊朗国会议员佩泽什基安的呼声也不小。他曾担任心脏外科医生,受到了大量年轻选民的关注。专家认为,在选民投票率低迷的情况下,佩泽什基安作为总统候选人的加入,或成为“政府提高投票率计划的一部分”。

  他们被“拒之门外”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登记参选者,能够从宪法监护委员会“突围”成为伊朗总统候选人。

资料图:伊朗前总统内贾德。

  伊朗前总统艾哈迈德·内贾德,就被宪法监护委员会拒之门外。

  路透社介绍,宪法监护委员会是由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监督的,他对该国所有事务都有最终决定权。

  本次登记参选的80人中,只有6人最终入选。除内贾德外,前议会议长拉里贾尼和前副总统贾汉吉里等参选人,亦未能通过审核。

  伊朗媒体指出,这种模式表明,宪法监督委员会的标准“非常严格”。

  《纽约时报》介绍,选票结果或在6月30日之前统计出来。

  在首轮投票中,获得过半选票的候选人将赢得选举;若没有候选人得票率超过50%,则得票数最多的前两名候选人将在7月5日进入第二轮角逐。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多数选票的候选人最终胜选。选举结果由选举委员会公布后,必须得到宪监会的认可。

  “一次契机”

  总统选举前,六月的德黑兰街头,电子屏幕候选人的辩论如火如荼,许多市民围坐观看、议论纷纷。

  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业内人士说法,近年来,伊朗监督机构存在系统性排除温和派和支持改革派竞争对手的情况,“提前举行总统选举或将为哈梅内伊和领导层提供扭转这一轨迹的机会,让选民重返政治进程”。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则指出,在伊朗面临西方严厉制裁、经济遭受重创、中东局势不稳以及国内选民投票率低迷的背景下,即将到来的选举,为伊朗政府提供了一个“与民众重建关系”的机会。

  《纽约时报》认为,此次选举,正值伊朗努力应对内部问题,及其与美国、以色列两国关系紧张之际,因此这也是“一次契机”,或将证明该国能在“不破坏国家稳定”的情况下,有能力应对总统意外去世这样的灾难。

资料图:哈梅内伊。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25日发表讲话,呼吁更多选民参与投票,“最大限度”提高投票率。他同时“敲打”候选人,“任何相信‘所有进步之路’都来自美国的人,不应该得到支持”,“这样的人不能治理好国家”。他还称,总统的最佳人选是“能够把握国家机遇和潜力的人”。

  此外,哈梅内伊的高级军事顾问萨法维表示,“理想的总统候选人”必须把自己视为“哈梅内伊的二把手”,在行政方面的行动不能与哈梅内伊的愿景有任何分歧。

  谁是总统的最佳人选?谁又能成为“哈梅内伊的二把手”?结果即将揭晓。

【编辑:甘甜】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