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俄乌冲突波及全球 战火会让欧洲更明智吗?

俄乌冲突波及全球 战火会让欧洲更明智吗?

2022年04月11日 09:29 来源:半月谈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战火会让欧洲更明智吗?

  2月24日爆发的俄乌冲突是一场波及全球的世界级危机。这场冲突实际上形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是在乌克兰发生的军事冲突;幕后的第二战场则是美国联合其盟国对俄罗斯掀起的不流血、无硝烟的经济战和舆论战。如英国首相约翰逊所言,对俄经济制裁力度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最为严厉的”姿态。在这轮冲突中,西方与俄罗斯关系的恶化程度,已超过冷战时期西方同苏联的关系。

  西方中心论“摧残”欧洲安全格局

  根据俄乌冲突已公开的消息,俄罗斯在乌克兰实施特别军事行动,直接目标是“将顿巴斯人民从针对他们的‘种族灭绝’中解放出来”,但根本目标是重塑欧洲安全秩序,解决俄罗斯的安全空间问题。

  2021年12月17日,俄外交部向美国和北约提出了三点安全保障要求。在外交谈判无果的情况下,普京选择用武力为俄罗斯开拓安全空间,尝试扭转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战略空间一再被压缩的被动局面,将乌克兰变为自己同西方之间的缓冲地带。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今年2月28日的德国联邦议会演讲中称,普京试图推翻建立在1975年《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原则之上,已经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现有欧洲安全秩序。这一安全秩序其实就是美国和西欧在所谓人权、自由和民主理念的引导下,向后苏联空间不断扩展西方意识观念,并在冷战后以北约和欧盟双东扩作为制度形式所塑造出的欧美主导下的“和平”。当俄罗斯为了自己的安全空间奋起反击时,美欧自然认为“普京把自己推到了整个国际文明社会的边缘”,而这种态度不过是西方中心论的又一次体现而已。

  秩序变更让欧洲更“疼”

  在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史上,秩序的变动时常以流血为代价。欧洲在享受长时间和平后,再次遭遇大规模冲突。除了处于交战状态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人大量伤亡、乌克兰平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难以保障外,欧洲各国也在承担高昂的经济成本。

  欧洲和俄罗斯的经济关系远比美国同俄罗斯紧密得多。德国2019年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额达到570亿美元,同年俄美贸易总额只有约270亿美元。对俄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甚至彻底断绝俄美贸易给美国造成的损失很小,俄对美反制裁会引发少许门类原材料涨价,增加供应链安全风险并进一步推高美国通胀率,但这些负面效应同欧洲国家付出的代价相比要小得多。

  欧洲国家除了与俄罗斯贸易依存度较高外,能源供应也畸形地依赖俄罗斯。在欧盟进口能源产品中,约41%的天然气、46%的煤炭和超过1/4的石油来自俄罗斯。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10倍,创下每1000立方米近3900美元的历史新高。尽管欧盟3月8日宣布拟在2022年底前减少2/3的俄气进口,但要真正实现难度极高。

  此外,难民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乌克兰流出的300多万难民主要由欧洲大陆国家接收,仅波兰一国就接收了近200万,其接纳能力已达极限。考虑到乌克兰人口高达4500万,如果冲突延长,还会有更多难民向西迁徙。人口仅有1800万的叙利亚,在2014~2016年间涌向欧洲的百万级别难民潮,已让德国等欧洲国家不堪承受,乌克兰难民造成的冲击波会使欧洲处于更艰难的境地。

  回归理性,重塑欧洲新安全机制

  3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时提出,长久之道在于大国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逐步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

  解决俄乌冲突,既要尊重乌克兰的主权领土完整,也要秉持安全不可分割理念,回应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只有当欧洲安全格局恢复平衡、欧洲安全机制不偏不倚,才能化解双方心结和忧虑,真正实现长久的欧洲和平。

  当下,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假如乌克兰战事变成阿富汗式的长期消耗战,显然对欧不利。未来,欧洲很可能回归理性,重新思考建设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泛欧洲安全秩序和制度安排。毕竟,俄罗斯的核心领土距离美国很远,但离欧洲很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搬不走的邻居”。

  法德等西欧国家素有将俄罗斯纳入泛欧洲安全框架的计划。冲突爆发前,美国拜登政府不回应俄罗斯的安全保障诉求,以北约军演、加强美国在东欧军力部署等方式反复“拱火”。与之不同,作为“核心欧洲”代表的法国和德国政府首脑,却在紧密地穿梭外交,试图缓和冲突。即使在冲突爆发后,德国总理朔尔茨也表态“欧洲的长期安全确实离不开俄罗斯”。法国总统马克龙在3月8日法国大选选民会见活动上也发表讲话称,俄罗斯及其人民需要受到尊重,没有俄罗斯的参与,欧洲大陆就不可能实现长期和平。他还表示,如果俄罗斯停供天然气,欧洲的下个冬天将会更艰难。

  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经济安全角度来看,以谈判方式和平化解冲突,并建构一个均衡且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新秩序,符合欧盟与俄罗斯的共同利益,也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根本之策。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4期

  作者:赵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

【编辑:陈文韬】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