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丹麦恐袭案牵动法国人心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2月14日发生两起导致两死五伤的恐怖袭击案之后,法国总统奥朗德立即作出反应。他于15日前往丹麦驻法国大使馆会见大使,向她表示对死难者的哀悼,同时表示了法国对丹麦人民的支持。
同日的上午,法国内政部长卡泽纳夫( Bernard Cazeneuve)飞抵哥本哈根会见了丹麦司法部长和国防部长。还亲自去到恐袭发生的两处地点(一处文化中心和一个犹太教堂)哀悼死难者和表达法国对丹麦人民的声援。法国社会党也呼吁党员上街,举行声援集会。
法国的政要和党派为何对丹麦发生的恐袭案如此关心呢?
首先,这个恐袭案同巴黎一个多月前发生的案件十分相似。都是主要针对漫画家、犹太人和警察进行袭击。也就是说他们的袭击目标十分相似。所幸的是,瑞典漫画家拉什·维尔克斯在袭击中幸免于难。但一位电影工作者和一个犹太人却中弹身亡。这样的袭击事件使法国感同身受,使它感觉法国《沙尔利周刊》恐袭案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必须对恐怖势力的活动加倍警惕。
此外,在歹徒袭击文化中心的时候,法国驻丹麦大使弗朗索瓦·齐默雷( Fran?ois Zimeray)也恰好在现场。所幸的是他也躲过一劫,毫发未伤。但这毕竟是件严重的事情:谁能保证歹徒的袭击目标不包括这位大使呢?而一旦大使被疯狂射出的子弹击中,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哥本哈根发生的事件还让人领悟到。恐怖分子在欧洲的作恶地点已经不限于少数几个大国,譬如法国、德国和英国,而是扩张到了整个的欧洲。欧洲国家必须在反恐行动中同仇敌忾,相互支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的挑衅。
法国内政部长在哥本哈根就强调,要加强两国间的情报交流。指出,要尤其在欧洲的各个机场建立起“乘客姓名记录(Passenger Name record)”系统,以追踪那些赴境外参加所谓“圣战”的欧洲人的行动轨迹。
的确,恐怖分子在欧洲的活动已经越来越猖獗。欧洲的反恐已经不再是某一国或某几个国家的事,欧盟各国必须行动起来,加强情报机构间的联络,强化各项反恐措施,随时准备粉碎一切发动恐怖袭击的图谋。欧盟还应建立起统一的反恐指挥机构,协调各国的反恐行动。
丹麦恐袭事件因为其与《沙尔利周刊》事件的相似性自然也引起了法国情报部门的兴趣。它们都是针对漫画家和犹太人,都是连环案件。所以法国人也想从中发现恐怖分子的一些活动规律和作案手法,从而更好地应对这类案件。
有人提出,丹麦恐袭事件实际上是一种《沙尔利周刊》效应。言外之意是恐怖分子还会继续跟那些亵渎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人死磕。其实,恐怖分子的目标绝非仅仅限于漫画家。他们打击的实际上是西方的价值观和他们的反恐士气。他们还会继续在欧洲制造各种恐怖事件。欧洲各国警方对一些敏感地点的保护还须加强。
《沙尔利周刊》恐袭事件发生后,法国人打出了“我是沙尔利”的标语牌。这次,法国人又打出了“我是丹麦人”的标语牌。法国对丹麦,世界各国对丹麦的声援必定使恐怖袭击的策划者们更加泄气。(任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