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访华时曾在京郊晒麦子 就中止对华军售致歉
昏迷8年后,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11日去世,终年85岁。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对沙龙的评价判若云泥,一边是“最伟大的保卫者”,另一边是“应该下地狱的罪犯”。
“今天,他打输了最后一仗。”以色列总统希蒙·佩雷斯说。
医疗中心主任泽埃夫·罗特施泰因5日说,沙龙“像一头狮子一样在战斗”。希伯来语中,“阿里埃勒”的意思就是狮子。”
“输了最后一仗”
世表达“沉重悲痛”,评价他为“勇敢的战士、指挥官、领袖和双腿深植于以色列土地上的农夫”。
“应下地狱的罪犯”
巴勒斯坦人对这名宿敌之死感到高兴,称他为“罪犯”。
在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称沙龙之死为“历史性时刻”。
路透社援引哈马斯发言人萨米·阿布·泽尔希的话报道:“这个暴君不在了,我们对胜利更有信心。这名罪犯的双手沾满了我们人民和领导人的鲜血。今天,他死了,我们的人民兴奋不已。”
另一名哈马斯发言人萨拉赫·巴达维说,沙龙留给巴勒斯坦人的记忆只有“痛苦、鲜血、折磨、背井离乡和罪恶”,他应该“下地狱”。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高级官员贾布里勒·拉吉布认定沙龙下令暗杀了巴勒斯坦国前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是“罪犯”,应该被送上国际刑事法庭。
德新社报道,沙龙死后,黎巴嫩一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巴勒斯坦人朝天开枪庆祝。
“曾作出历史性的艰难抉择”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去世表示悲痛,并呼吁以色列继承沙龙的务实精神,实现巴以和平。
声明说,潘基文向沙龙家人及以色列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沙龙一生献给了以色列,他曾是一名士兵,后来又成为一位政治家,对以色列人民来说,他是一个英雄。沙龙曾作出历史性的艰难抉择,将以色列定居者和军队从加沙地带撤出,对此,人们将铭记他的政治勇气和决心。
据新华社
2006年1月4日,时任总理沙龙因严重中风被送进医院抢救并一直陷入昏迷。同年4月11日,以色列内阁宣布沙龙永久失去履行职权的能力。
昏迷期间,沙龙一直依赖生命支持系统。今年1月1日,他的身体状况突然恶化,多个重要脏器,包括肾脏和肺功能衰竭。6日,他的血压和心跳恢复正常,但9日情况再度恶化。
以色列特拉维夫谢巴赫医疗中心11日宣布,院方采取多种措施,试图稳定沙龙的病情,但是没有成功,沙龙当地时间大约14时去世。
“今天,他打输了最后一仗。”以色列总统希蒙·佩雷斯说。
医疗中心主任泽埃夫·罗特施泰因5日说,沙龙“像一头狮子一样在战斗”。希伯来语中,“阿里埃勒”的意思就是狮子。
次日,罗特施泰因作出悲观预测,说只有奇迹才能拯救沙龙。
沙龙1日状况恶化后,他的儿子奥姆里和吉拉德一直守护在旁。“他走了。他决定走了。”吉拉德11日在医院对记者们说。
“勇敢的战士”
《耶路撒冷邮报》报道,以色列政府将为沙龙举行国葬。他的遗体将安放在以色列议会大厦供凭吊。葬礼将在沙龙在内盖夫拥有的农场举行。他将与第二任妻子莉莉葬在一起,后者2000年因癌症去世。
沙龙下月26日满86岁。
总统佩雷斯以“勇敢的战士”“无畏的领袖”评价沙龙。
“他是以色列最伟大的保卫者和最重要的设计者之一。”佩雷斯说。
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说,沙龙“将永远活在以色列人心中”。
无暇东顾叹服中国古老文明
沙龙长期和战争打交道,将极大的精力投入到巴以问题中,因而“无暇东顾”,与中国的“交集”并不多。然而,在有限的与华接触中,他在京郊晒过麦子,化解过两国“感情危机”,还曾“断言”创造过古老文明的中国定能缔造辉煌的未来。
总理任内未能实现访华
虽然褒贬不一,但作为“以色列之王”,沙龙一直被中国民众所熟知。尽管沙龙表达过自己的愿望,但他一直没能实现在任期内对华访问。
他于1987年担任商业和工业部长时第一次访华。那时中以两国尚未建交,访问是非正式的。其后,他担任基础设施部长时于1997正式访华。
对中国,沙龙曾多次释放积极的信号。2005年,时任中国外长的李肇星访问以色列时,沙龙对他坦言,以色列对中国的友谊高度重视。沙龙也曾对前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潘占林“私语”称,自己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印象颇深。他还注意到,以色列正掀起一股中国热,在以色列各大学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去中国旅游的人也与日俱增。他认为,这些都将是两国加强往来的基础。
沙龙或许是中国人最了解的以色列政治家之一,除了普通民众和军事迷对这位参加过数次中东战争的老兵有很多关注之外,很多中国高级官员对沙龙也颇有好感。比如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曾写过一本书,被媒体塑造为“恶魔”的沙龙,在其笔下更像是一个视死如归、“把冒险当成自己的第一事业”的战场英雄和伟大军事家。这本书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对沙龙的印象,甚至影响了中国人对以色列政治家的集体印象。
因“毁约”向江泽民致歉
据公开报道,实际上,沙龙在2004年曾经还有过一次访华的机会。当年12月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唐家璇访问以色列,这是2000年江泽民访问以色列之后近5年来到访该国的中国最高级别官员。当年江泽民访问以色列之际,沙龙以利库德集团主席的身份和江泽民晤面。双方均表达了加强往来的意愿。
然而,随后爆出了“费尔康事件”,即美国向以色列施压,迫使以色列撕毁向中国出售费尔康预警雷达的合同。这让中以关系陷入低潮。
这一事件,让刚刚接替前总理巴拉克的沙龙颇为尴尬,因为合同由前总理巴拉克中止。后来,沙龙选择正式给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写信,对无法续约表达歉意,同时在退还中国1.9亿美元前期费用之外,再赔偿中国1.6亿美元,共计3.5 亿美元巨款。此外,与沙龙关系密切的国防部发言人公开表示,美国的施压是个“错误”。
随后唐家璇访问以色列,在和沙龙的会晤中,唐家璇代表中国领导人正式邀请沙龙访华。媒体记录称,沙龙当场就接受了访华邀请,同时他还邀请胡锦涛和温家宝访以。
然而,由于沙龙此后专注于中东和谈,并忙于处理2005年单方面下令以军撤出加沙地区后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访华始终没有成行。2006年沙龙中风后一病不起,访华便再无从谈起。
叹服中国文明悠久辉煌
潘占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2003年11月,我向以色列外交部提出了辞行拜会名单,其中有总统卡察夫、总理沙龙、外长沙洛姆、副总理奥尔默特等人。出乎意料的是沙龙接受了我的辞行拜会。”就是在那场拜会中,沙龙与中国大使信马由缰,谈古论今,也让外界知道,沙龙对于中国文化的赞叹。
沙龙说,他以前认为犹太人的文明历史悠久,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可是访问中国后才知道,中国的文明更悠久,更辉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绵延至今,实在是世界文明史所罕见。
沙龙继续说道,中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使人流连。他两次访华,间隔十年。十年来中国的变化,更使人钦佩。当然,创造了古老文明的国家,也一定能缔造光辉未来。
在京郊晒麦子自称农民
1997年,沙龙以国家基础设施部部长的身份到访中国。外界已经很难了解当时他和中国的相关官员达成了什么具体协议,但沙龙对这次访问的记忆始终深刻。6年后当潘占林离任前向沙龙辞行时,沙龙还对潘大使回忆了和中国的交往。他颇为动情地表示,如果有机会再去中国,希望再看看中以示范农场和其他科技合作项目。
据悉,中以示范农场是1993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访华时和时任中国总理李鹏确定的。选址在北京市的通州区。
就是在去往示范农场的公路上,沙龙看到一个农民用犁耕田,使用的是一把老式木犁,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非常想弄到一副木犁带回以色列,摆在自己的农场里作纪念。但是,因为携带不便,沙龙最终没有能够如愿。
此后,沙龙始终没能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也没能再一睹他口中所说的“中以示范农场和其他科技合作项目”。文/ 本报记者 岳菲菲 本版供图/IC
记者眼中的沙龙
沙龙堪称以色列最精明且最负争议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之一,给多名曾在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带常驻的前任和现任新华社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握手是公关利器
新华社前驻耶路撒冷记者刘洪,任期2002到2004年:
沙龙很喜欢笑,总是笑得很欢。握手是他的公关利器之一。
2002年,沙龙结束一次演讲后正准备起身,我抓紧机会凑近拍照,沙龙的保镖赶忙阻拦。
正朝这里走的沙龙看到我的尴尬,冲我一笑,走上几步,朝我伸过手来。我也赶忙握住沙龙粗大的右手。
沙龙的手胖白柔软,总是轻轻和你一握,然后又抬起头,冲你微微一笑,很少说话。那种略有些诡秘而亲切的笑容,像是长辈在问你一些你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又像是一个小孩子对你做了坏事以后自我解嘲。
不穿防弹背心
新华社前驻加沙记者周轶君,任期2002到2004年。
常驻加沙时,与以色列总理沙龙天天“见面”:一是楼下垃圾桶表面,白色油漆醒目喷上沙龙名字,表示巴勒斯坦人对他的诅咒;二是案头他的自传《武士》,封面上白发沙龙紧锁双眉,遥望远方,目光深邃又深情。
这便是沙龙留在世上两种迥异形象:阿拉伯人憎恶的刽子手、以色列推崇的“王者”。沙龙曾说,他不穿防弹背心,因为没有适合他的尺码。
沙龙不喜欢跟媒体打交道。行伍出身,他称自己讲话没遮拦,容易惹麻烦。他更愿意在聚光灯外,施展手脚。
他傲慢,瞧不起阿拉伯人。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莱特回忆说,某场合阿拉法特向沙龙伸手,沙龙背过头去。
他发动“定点清除”,不考虑是否伤及无辜。也正是沙龙,20年前就放言:“终有一天,巴勒斯坦国从我手中建立!”
他有爱。有这样一张照片:沙龙独立于第二任妻子莉莉墓前,夕阳满天。据说,2000年莉莉去世后,沙龙每天上班前,特意绕行,经过莉莉墓前“问候”。
爱到极致,也狠到尽头。
早去世“更幸运”
新华社前驻耶路撒冷记者魏建华,任期2004年至2006年:
2006年1月,沙龙因中风入院,昏迷8年,直至去世。
沙龙再度中风入院后,我在哈达萨医院外采访,一名以色列同行跟我说:“如果沙龙这次能离开人世,他是幸运的!”
我哑口无言。
“沙龙正处在政治生涯的顶峰,如果这时去世了,全世界的很多领导人可能都会来参加他的葬礼,他也将永远被人们牢记。可如果他变成植物人,在家里躺两年再去世,我想那时候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他。”这名记者解释说。
寥寥数语,让人回味良久。文/耿学鹏(新华社特稿)
专题:以色列前总理沙龙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