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7月1日,为了那扣人心弦的一刻,中国人守望了150年之久。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瞬间的背后,有着一段长达20多年的谈判交锋艰苦历程。
周南,中英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他的名字随着香港顺利回归的传奇,一齐被写入了历史。“香港回归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切实可行的。抚今追昔,邓小平同志在香港回归关键时刻作出的关键性指示,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近日,这位“诗人外交家”在北京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周南印象
老人淡淡地告诉我们,当年在谈判期间,所有人都像上了弦一样地工作。临近回归前几天,他被诊断出严重胃病亟须手术治疗,但他却向医生表示,“就差十几天要回归了,一切等回归后再说。” 就这样他一直坚持着,直到仪式结束才安心回到北京接受手术。因此他落下了反流行性食道炎的病根,回京后要长期服药疗养。
当年搞“地下学运”的时候,连续熬夜工作是常事,但老人现在的身体大不如前了。10年前,随着那个瞬间的实现,周南完成了国家和历史交到他手上的重任,从香港回到了北京家中,从此与诗词古书为伴,记者看到正是这样一种“无案牍之劳形”的诗人生活。
10年来,周家客厅中高如城墙的古书,和那只活泼可爱的小狗“豆豆”,是周南夫妇退休生活的陪伴。然而,老人的一颗心却依然系在“东方之珠”之上,时刻关注着香港回归后的细微变化。
回首当年,许多谈判时惊心动魄的细节从他平和的语调里娓娓道来,言语轻松而幽默,谈到兴浓时更是哈哈大笑。他告诉记者,最近一次故地重游是在2005年11月18日中英联合声明生效20周年和基本法颁布15周年之际,接受中华总商会的邀请,就“中英联合声明20周年回顾与前瞻”的主题作了专题演讲。在纪念活动上他终于看到了当年一起推动香港回归工作的老朋友。
周南其人
他是香港回归全过程的见证人,先后兼任中英“香港回归”谈判、中葡“澳门回归”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中英联合声明草签人——他是此次回归系列报道中,我们在中国大陆最重要的专访对象之一。
周南,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外交部原副部长,祖籍山东曲阜,1927年出生于长春,1946年就读燕京大学并加入北平地下党,期间坚持开展学生运动。1950年,曾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负责战俘管理。1951年,24岁的周南被派往巴基斯坦,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外交官之一。1984年9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90年1月至1997年7月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香港从谈判到回归全过程。回望10年,面对凝聚他毕生外交心血的“香港回归”之作,他眼泛泪花。
从参与中英谈判到最终回归,他从一名幕后工作者,走到台前,在谈判进展缓慢时,他挑起大梁担任中方代表团团长。在台上谈判止步不前时,他采取私人会面方式最终攻破了英方的一道道谈判防线。完成了香港、澳门回归工作后,周南卸下官务成了诗人,如今他的最大心愿是——台湾早日回归,同胞尽快团聚。
周南口述历史
“钢铁公司”与“铁娘子”的较量
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当时,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赢马岛战争,从阿根廷手中夺过马尔维纳斯群岛。她想以主权换治权,名义上可以把主权还给中国,将来香港换一面旗帜,“米字旗”下来“五星红旗”上去,但实际上还由英国继续管治。
1982年9月24日,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这次会谈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谈判,用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定调子”。当撒切尔夫人提出有人说一旦中国宣布1997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有可能发生波动时,小平同志指出: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中国政府在作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他严肃地指出: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这次会谈打下了撒切尔夫人的气焰,她走下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台阶时穿着高跟鞋摔了一个跟头。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对她客气,留点面子,新闻片里没有这个镜头。
英国的“铁娘子”顶不过中国的“钢铁公司”!撒切尔夫人这次访华的结果是中英双方发表了一个公报,宣布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就香港问题进行商谈。
(节选自《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齐鲁书社,今年6月即将出版)
10年前完成小平交代的历史使命后,周南回京后从公职退了下来,他不常去香港,但是一颗心依然紧紧系在这颗东方之珠上。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他开始协助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的工作。从那一天起,他的外交生涯就与香港回归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