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六月七日电 题:“回归后,香港高校的天地更广阔”——访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
中新社记者 邓卓明
“回归后,香港的高等院校都有长足的发展,不单发展的空间更广阔,而且学术言论的自由度还变大些了。香港理工大学跟香港其他大学一样,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开始,已不只是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一员,也是祖国众多大学的一分子……”
初夏的香港,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室内,给人一种温暖的惬意。在香港理工大学李嘉诚大楼的一间宽敞办公室里,校长潘宗光教授如约接受了本社记者的专访。
“香港的大学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国际性,并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我们不仅要为香港培育人才,也要面向祖国,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香港虽然只是弹丸之地,但它的高等教育体系非常成熟,无论内部管治、科研水平等都与国际标准接轨。香港大部分院校,目前仍采用英语授课,聘用的教员来自世界各地,课程亦能够与海外的高等学府互相衔接。除继续保持原有的办学取向外,回归近十年来,香港高校与内地交流融合趋势也十分明显:北上办学、科研合作、争招尖子、学历互认等。
潘宗光校长说,“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由于课程着重应用性,而这些学科也正是国家之所需,所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香港理工大学早在一九九七年便开始与内地重点大学合作办学。其后,又在内地五个城市设立境外培训中心,利用其在不同学术领域的优势,为内地企业和社会各界针对国家急需发展的领域开办课程。现时,香港理工大学已成为与内地合作交流最密切的高校,它在内地开办的学位或以上程度的课程达十七项,数目居香港及海外各大学之冠;同时也是全港培训最多内地官员及企业人员的教育机构。
如在科研合作方面,香港理工大学与国家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签订了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三大范畴展开合作。在筹备“神六”升空时,该校纺织及制衣学系应国家航天局的邀请,按其严格要求为地面控制中心人员设计可防静电的工作服;目前又正在积极参与太空服的研发。
今年三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俄国期间,双方签订了太空项目的合作协议。香港理工大学科研人员设计的先进太空仪器,将随俄罗斯太空船于二00九年远征火星,进行探索任务。“大学有机会参与今次重要的太空任务,深感荣幸。校方会全力支持有关的工作。”潘宗光面带喜悦地说道。
日前,该校又与中国奥委会科教部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成为“合作伙伴”,并派出护理及运动科学专家,参与国家选手备战二00八年奥运会的工作。
融合中保持自身的特色,这是“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任职校长十七年的潘宗光教授指出,一九九七年以前,“一国两制”只是一个未经实践的构思;而过去十年,凭着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和香港社会各界精诚合作,“一国两制”这概念已成功落实,开创了历史的先河。香港市民的自由和生活方式,以及香港的法治、社会和经济制度,在《基本法》下得到保障。
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的潘宗光,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凭着卓越的研究成就,再次获得资深理学博士学衔。潘宗光热心社会及公益事务,历任香港政府、工商界及教育界多个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并屡获殊荣:“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太平绅士”、““金紫荆星章勋衔”等。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七年获委任为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并于一九九八年起历任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更深切地体会到香港的学术与言论自由在回归后得到充分保障。香港高等院校也可以继续保持国际化的特性,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我们的学者可以继续表达批评政府的意见,学生也可以继续参与游行和请愿以表达他们的诉求,这一切完全没有受到政府或任何外界压力的干预。”
由于在港英政府管治期间香港未能有效实施国情教育,现仍有少数人有一种以香港为中心的“小岛心态”。“不过,过去十年,我很高兴见到大部分香港人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与认同,年轻的一代也愈来愈认同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潘宗光说,“绝大部分香港人已确认,今日的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已紧紧地连在一起,并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
自回归日起,香港理工大学便坚持每天在校园里举行升国旗仪式。“悬挂国旗一方面可体现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也会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醒他们中国人的身份。”潘宗光指着窗外的国旗对记者说,“我相信,将来香港大学生认同国民身份的程度会愈来愈高。”
现时,香港理工大学正在筹办一项别开生面的活动——“和谐团结创‘旗’迹”,以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届时将集合超过二万名参加者,一起砌出巨型国旗与区旗。潘校长告诉记者,作为庆祝特区成立十周年官方认可活动之一,“创‘旗’迹”旨在展现香港社会各界的团结精神,同时亦期望借此筹募善款,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