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用好历史文化资源 增强认同感归属感

用好历史文化资源 增强认同感归属感

2022年03月01日 10:11 来源:光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香江快评】

  知史方能爱国。对国家历史、文化、国情的认识和理解,是形成国家认同感、归属感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港人的国家意识,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抓起。

  我成长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作为一个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土生土长、受教育的香港人,我至今保留着我在中学时的中文课本。除了涵盖文言文经典的中国语文课本、中国文学课本,还有《论语》《孟子》等课外读物。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很多词句,50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时浮现在我心头。随着年纪增长,人生经验愈多,愈能感受到先哲先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这些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滋养了我的生命,让我了解到中华文明的辉煌,明白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责任,更毫无疑问地知道:我是中国人,并以此为骄傲。

  如果说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培养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那么学习中国历史,则让我清楚地认识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沉浮,让我对本民族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每每读到唐朝盛世便觉兴奋,战败亡国就黯然伤心,而清末以来的屈辱历史,更令我们这一代有切肤之痛。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中国士大夫对国家的责任: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士大夫内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担当。我还不断地阅读近代历史、人物传记,深为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的品格折服。在读史的过程中,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历史文化是陶冶人格、树立理想最好的资源。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让我们从中看到前人的努力与付出,他们的光荣与痛苦,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为之感动,进而产生精神的向往。这一精神所在之处,就是身份确立的根据。现代人喜欢讲身份认同,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感情,不知自己的生命源于何处,何来归属感?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民族的苦难,何来历史的担当?

  从我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来看,今日香港一些年轻人对其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出现危机,正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教育出现了偏差。香港过去在中学阶段把中国历史移出必修科,我认为是一场灾难。“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将历史教育的缺失视为可倾邦毁国般严重,就是因为历史能唤醒我们的民族自尊,能够让我们带着钱穆先生所言的“温情与敬意”,庄敬自强,尊重本国的文化,对民族有信心。好在自2018—2019学年始,香港初中中史科成为独立的必修科,所有学生又能较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这对增强香港青少年对国民身份的认同大有裨益。

  人只有明确知道自己的归属,领悟自己生命的根源,才能真正对群体、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有所承担。人归根结底是历史的存在,前有所承,后有所启。学习好中国历史文化,可让大家知道当中事实,用理智分辨是非对错,用中国人的身份和视角去看问题、思考问题,拥有一种历史的视野和责任担当。

  2019年,我担任青年组织“敢言智库”主席,带领一众香港青年做网络节目、办论坛、组织考察团,积极为内地与香港人文交流作出努力。2020年至今,该团体已发表超过300篇公开文章,举办了20余场活动,包括支援抗疫派发口罩、香港国安法宣传、庆回归文化交流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也多次建议推进香港的去殖民化工作,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让香港青少年充分全面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苦难,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念,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培养港人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合格国民。

  香港正站在重新出发的起点,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迎来崭新的发展篇章。我们既要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聚焦经济民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香港良政善治和长期繁荣稳定。也只有“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才能维护好香港的光明前途和香港同胞的根本福祉。

  (作者:卢业樑,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

【编辑:程子倬】

港澳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