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警枪换代:从“万国牌”到标准化枪械配备
警察博物馆里,陈列着老警察配备的手铐、警棍等。
警用办公用品及戒毒用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配发了更加小巧可以单手上膛击发的七七式手枪;不过八二式轻型冲锋枪只用了非常短的时间就收回了,因为一线民警在使用中发现,这种枪非常容易走火;近年来装备的05式转轮手枪与香港警察装备的“点38”有很多共同之处:枪把大、威慑强、威力小、不卡壳。
从“万国牌”到标准化枪械配备
随着近期北京反恐、安保形势的变化,街头持枪民警日益增加。普通市民可以看到长如95式自动步枪、97-1、97-2式防暴枪,短如05式警用转轮枪、92式手枪。但是要想看看更多、更有历史感、更能记录北京民警们历年来使用的枪械,警察博物馆4层展厅是个好去处。
1949年前后留下的照片清楚地记录了当年北京公安的装备情况。枪身奇长的三八大盖儿、枪身很短的马枪、驳壳枪、转轮枪、勃朗宁……在当年从国民政府警察局接收的各式枪械中,甚至还有一支全世界惟一一款日本制造的、可以上刺刀的机关枪。
根据警察博物馆各种展品的记录,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北京市公安局一线巡逻民警正是扛着三八大盖儿在市区内巡逻。很显然,这种作战范围在400米左右,射程很远,穿透力极强的武器其实非常不适合城市警察在近距离对身边的歹徒使用。
1954年之后,随着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杂牌枪械终于退出了北京警察的装备序列。从这一年起,军用五四式手枪逐步列装,成为北京民警的标配枪械。随后几年,六四式手枪也开始普及。相对于威力强大的“五四式”,枪管较短、火力略弱的六四式对一线警察而言更加适合。
在市公安局枪库工作多年的警保处民警房建华对于警方用枪历史的变化如数家珍。“20世纪50年代末,市公安局收回并且报废了所有杂牌子老枪,从那时起警枪开始正规化。但是到了‘文革’开始,民警的配枪绝大多数都被收回,存在了北京卫戍区。”房建华告诉记者,直到1978年之后,这些枪才被取了回来,再次下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警务工作日益走上正轨。除了五四式、六四式之外,又配发了更加小巧的七七式手枪。这种枪可以单手上膛击发,给不少一线民警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长枪当中,先后配备了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和五六式冲锋枪,以及七九式、八二式轻型冲锋枪。“不过八二式只用了非常短的时间就收回了,一线民警在使用中发现,这种枪如果操作不当,非常容易发生走火。”房建华说。
事实上,曾经在警用领域里广泛装备的七九式轻型冲锋枪也没有得到很多一线民警的认可。尽管被认为“打得准”, 但它极差的人机工程设计、缓慢的换弹速度、严重偏高的射速都让它在实战中的效能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尽管在军用领域中,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正日益显出颓势,但在警用领域却仍然属于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装备。可以连续发射、能够精确瞄准、子弹穿透力又不是很大,都是在实战中非常实用的特性。
可是,七九轻冲的理论射速高达1000发/分钟,严重偏高,原始设计的弹匣容量只有20发,这意味着只要1秒多钟就能打光一匣子弹,加上换弹速度太慢,真正面对火力强大的歹徒,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危险。
进入九十年代,警枪的配备、使用都已经相当规范了。九十年代初,北京民警开始配备防暴枪。口径38毫米的防暴枪只能打催泪弹,而口径较小的18.4毫米防暴枪,除了可打催泪弹,也能使用各种杀伤弹、橡皮弹等其他防暴弹。
近年来警枪装备最大的变化莫过于05式转轮手枪。这种由公安部自行研制的枪械与香港警察普遍装备的“点38”有很多共同之处:枪把大、威慑强、威力小、不卡壳。这种现在相当常见的枪械改变了过去没有专门警用枪械的历史。房建华说,民警用枪的场合通常都有密集人群,如果使用五四式之类的军用枪,很可能出现一枪击穿面前歹徒,子弹继续飞行,又伤及周围无辜市民的场面。05转轮枪的子弹动能要小得多,大大降低了误伤的几率。
至于代表着重火力的长枪,目前北京民警使用的是军用九五式自动步枪。2008年前后,这种枪逐渐替代了此前使用的五六式、八一式自动步枪。它在城市街头的特警执勤岗或市界治安检查站里发挥重要作用。
房建华告诉记者,尽管实战中民警开枪的机会极其少见,但日常训练仍然会慢慢让枪械达到使用寿命。特别是近期北京全警动员,大批年轻警员参与反恐防暴方面的枪械训练,各种枪支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每发射一定数量的子弹,枪支就要报废。每年市公安局的报废枪都会存储到枪库里达到一定数量后,便按规定予以销毁。”
如今,陈列在警察博物馆四楼、代表了北京警察用枪进化史的枪支全部属于报废枪。其中有大量的枪支是在1949年前后收缴国民政府北平市警察局的用枪。包括那支全世界惟一一款可以上刺刀的“日本九六式机关枪”,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走进博物馆的。
北京民警还会从社会上收缴到一些枪支。这些收缴来的枪械无论好坏,不管新旧,全部都要销毁。
一副手铐铐过3000扒手
想象一下3000人聚在一起的场面:一个简编步兵师、一个足够热烈的篮球赛主场、一场娱乐明星的演唱会观众——或者是满满一操场的扒手。首都警察博物馆二层的展厅陈列柜中摆放着一副锃亮的手铐,它原来属于传奇的反扒民警高松岭,这位1980年就被公安部授予一级英模称号的民警在从警39年的历史中,曾经用它铐住过3000余名扒手。根据警方的统计,这3000人里没有一个是冤枉的。
1963年,年轻的高松岭走上了反扒岗位。刚满18岁的他锐气正盛,看着同期被分到大案队的学员每天热火朝天地去侦破大案要案,自己只能面对一批小蟊贼,情绪十分低落。
当年12月,一个小女孩走进派出所,说她和爸爸从外地来京看病,但刚下车就发现身上用来治病的钱不见了。女孩的爸爸让她来报案,他自己则去了永定河边。高松岭赶紧和师傅去河边寻找,发现孩子父亲的时候,他已经把腰带拴在了树上,“再晚一步估计就上吊了。”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年轻的高松岭,直到退休,他还一直记着当年的那一幕:“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反扒侦查员的责任了。”
从这时起,高松岭差不多要拿公交车当成自己的家了:每天在公交车上的时间超过了10小时。平日里,没事就琢磨扒手的特点、技巧以及他们下手时的破绽。
第一个关键点在眼睛上。也许是一种本能,扒手在下手前,一般都要向周围最后扫视一眼,如果这时候正好和死盯着他的警察眼神相碰,对方一定就放弃了。第二个关键点是扒手下手时的身体变化。若是他的身体突然垫高了一点,接着又很快落下,这基本就意味着已经下手了。长年的工作中,高松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反扒技巧:反正当年的公交车也是拥挤不堪,他就干脆凑在扒手旁边站着,随便用身体的某个部位触碰着对方:胳膊肘、肩膀、后背、腿乃至脚后跟,只要有一个地方能和对方接触,就能感知对方的动作。
1993年10月26日,高松岭跟着7个可疑人上了公共汽车。其中一个歹徒伸手掏高松岭的衣兜,高松岭抬手护住衣兜。歹徒突然从腋下抽出刀子直指高松岭的胸口。高松岭双手扣住歹徒的手,和同事一起将7名歹徒擒获。在缴获的一个书包内,竟发现一支枪膛里装满了弹药的火枪。
39年的从警生涯里,他随身的手铐铐住过3000余“佛爷”(小偷的江湖别称)。他带出来的徒弟,如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付作新等人,也都在日后成长为北京反扒战线上数一数二的标兵。
1980年4月30日,17名中国首批公安一级英模诞生,高松岭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如果按照师傅带徒弟的算法,如今反扒民警已经历经了好几代人。尽管自己也知道在将来很漫长的时间内都不可能真正实现,但他和其他所有反扒民警的愿望都一样:期待着“天下无贼”。(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