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买家缺席 金属春季攻势不明朗

2015年02月27日 09:51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由于中国买家缺席国际市场,再加上美元在假期缓慢而坚挺的上涨,工业金属回归跌势是难以避免的。展望后市,目前有包括春节消费旺季、中国新一轮货币宽松和包括地产进一步松绑的预期从需求层面带来利好。然而,从供应层面来看,3月份也是制造业产出旺季,供应不大可能缩减,另外融资需求走弱和库存显性化,因此工业金属走势春季攻势有待观察。

  消费旺季即将来临

  每年3-5月份为有色金属的消费旺季,在此期间包括工业制造业、基建投资等开工都会出现明显的提升。中国2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预览值略微回升至50.1,为四个月的高点,而3月份预计制造业PMI还有进一步回升的空间。

  从影响有色金属消费的行业来看,制造业包括机械设备、家电、汽车等行业。目前各项数据都表明这些行业都可能会受益于季节性因素和政策宽松的提振而出现改善。以汽车行业为例,1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已经回落至警戒线下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消息,1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20,环比下降22%,同比上升24%,经销商库存水平处于警戒线水平以下,库存压力缓解。

  基建方面,由于在经济下行情况下对经济托底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基建,因此预计一季度末二季度基建项目开工加快是大概率事件。目前,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规划已经获批,或于全国两会后正式出台。

  货币宽松进程未结束

  从2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通缩压力不断加剧。目前,货币政策难以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但是央行又不能什么都不做,因此现实的经济下行压力倒逼央行不得不在实施结构性货币工具的同时,辅以总量性货币工具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目前结构性问题依旧突出,被过剩产能、无效投资以及非实体经济的高回报领域大量挤占的情况下,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领域、具有流动性的货币资金其实相对不足。此外,外汇占款大量减少,使得央行通过此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大幅减少,进而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倍数级的收缩效应。在这种情况之下,“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突出。

  有消息称,国家开发银行已从央行获得3年期1万亿元的抵押补充贷款。据说,该笔款项用于支持国开行住房事业部,重点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特别是棚户区改造的信贷资金需求。央行为对冲外汇占款减少和保障春节流动性供应,春节前连续四周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净投放资金,四周累计实现净投放4000亿元。

  不过,随着节后现金逐渐回流银行体系,资金面将呈现较为宽松的局面,央行一般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部分节前投放的大量资金。因此,也需要警惕短期流动性变动的节奏,不排除有色金属受此冲击而出现再次下跌的可能。

  供应层面压力犹存

  铜方面,国际铜研究小组预测,今年的铜需求将增加,但增幅仅为1.1%。该组织认为,铜产量将增加4.3%,其中产量增幅居前的是非洲、亚洲和北美;到今年底全球将出现39.3万吨的铜供给过剩。

  短期铜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Codelco旗下El Teniente铜矿火灾的提振,预计受该铜厂的火灾影响,其今年第二季度的铜产量料减少4000吨-5000吨,而3月的铜产量也将略微受到此次火灾的影响,预计到今年4月,该火灾的影响才会消退。

  不过,我们担心的是铜库存的显性化。数据显示,2月下旬伦敦铜库存升至30万吨附近,较去年10月份的最低纪录的增幅超过50%,有机构预计可能在上半年进一步升至60万吨。另外,保税区库存随着融资套利的解除,大量的铜库存可能会流向现货市场和交易所库存,原因在于人民币贬值压力和美元升值趋势引发资金从贸易融资中策略。

  铝方面,尽管海外铝企业停止扩张步伐,但是国内的产能增长一直都没有止步。2015年,尽管铝价低迷导致部分铝冶炼厂推迟新建项目投产,但是还是有大量电解铝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原因在于,新投产的电解铝产能都采用新技术,成本相对较低,依旧很多配套发电机组,使得电力成本明显下降。初步预计,2015年中国电解铝新增的产能将超过300万吨。最近,欧洲和北美铝贸易升水大幅下降,跌破400美元/吨的大关,下滑至380美元/吨,这都显示供应超过需求。

  铅锌方面,春节假期尽管伦敦库存都出现小幅的下滑,但是伦敦铅锌价格却出现明显的下跌。这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由于中国买家缺失,导致海外供应没办法消化,欧美和日本铅锌需求极为疲软。对于供应缺口,目前还停留在预测的层面,短期还是过剩的格局。

  (作者系宝城期货分析师)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