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刚:保险业“新国十条”存多方面突破和创新
中新网8月28日电 28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熊志国在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中表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原则要求,其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凸显了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拓展了保险资金运用发展新空间、支持了保险资金管理公司的机构和业务创新三方面。
熊志国表示,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保险资金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保险机构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资金供给者。截至2014年6月末,保险业总资产9.4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8.6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2.6万亿元,占比29.8%,债券3.6万亿元,占比41.5%,证券投资基金3844亿元,占比4.5%,股票4205亿元,占比4.9%。长期股权投资4738亿元,占比5.5%。投资各类基础设施注册金额7740亿元。
熊志国表示,近年来,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新政策,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一是拓宽投资领域。比如放宽了股权和不动产等投资范围,增加了创业板股票、金融产品等可投资品种。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产品注册制改革。2013年产品发行规模超过过去7年总和,显著提升了产品发行效率,有力支持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三是实行大类资产比例监管。简化减少监管比例,基本做到“一个文件管比例”。四是支持保险资金运用创新。探索股债结合创新,推进项目资产支持计划,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需求。五是切实转变监管方式。大幅度减少审批,把监管重心放在事中事后监管。这些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释放了改革红利,2013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5.04%,创4年来最好水平。
他认为,《意见》在上述市场化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原则要求。《意见》的突破和创新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凸显了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长期以来,保险资金长期资金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出现了“长钱短配”,以及与实体经济结合度不高,链条过长,低效配置等问题。《意见》专门提出要“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就是要发挥保险资金独特优势,促进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实体经济的规模更大、方式更多、链条更短、效率更高。
二是拓展了保险资金运用发展新空间。《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形式,支持养老、健康医疗、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等产业发展、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意见》还提出要促进保险资金运用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协调发展,研究制定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拓展境外投资范围等。这些新的内容和表述,极大地丰富了保险直接投资的领域和方式,拓展了保险资金运用发展空间,翻开了新篇章。
三是支持了保险资金管理公司的机构和业务创新。在机构创新方面,《意见》明确提出,鼓励设立不动产、基础设施、养老等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稳步推进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在业务创新方面,允许设立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探索投资和发起设立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这些创新政策,为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新网金融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