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羞答答” 靠银行自觉不现实

2014年07月30日 14:37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0)

  【导读】银行理财产品期中考试问题多,光大、广发,黑榜登顶,招行信批不透明。

  央广网财经北京7月3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经典广告语如果对应至银行理财产品,或许应该改成“预期收益率有多高、风险就有多高”。通过观察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后我们注意到,很多预期收益率较高的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十分大胆——大比例投向了信托和资产管理计划等非标资产、甚至参与股市的定增。

  不过投资者冒这样的风险,到底值不值呢?或许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期中“考试”成绩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有媒体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到期后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广发银行以22支产品荣居“黑榜”榜首。

  此外,普益财富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中,“到期信息披露”方面,招商银行在信息披露排名中垫底。

  早在去年,中消协就发布提示说,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销售误导、夸大收益、出现巨额亏损、信息不透明等“顽疾”。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渠道、披露详细程度、时效性都没有统一标准,全由银行自行决定,因此各银行之间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上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更好地服务投资者,银行银行要担起该担的责任。

  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率更低。根据银率网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在24家有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银行中,仅11家银行披露了部分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其中披露率排名前三的银行分别是渤海银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

  在披露了实际收益率的11家银行中,平均实际收益率最高的是法兴银行,为6.97%,但是法兴银行披露实际收益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仅两款。其次为泉州银行,发行了五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披露了两款产品的到期实际收益,平均实际收益为6.3%。

  此外,平均实际收益率排名靠后的是光大银行、广发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其中招商银行到期信息披露率最低,仅为11%,披露的6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为3.89%。广发银行到期信息披露率为72%,披露的41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为3.65%。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田文斌认为,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情况不是特别理想。

  田文斌: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这一块之前不太规范,或者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金融机构尤其商业银行靠自身的对以往信息披露的理解,做一些适当的披露,但有些披露显然不能满足投资人的要求,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收益率都不能完全披露给投资人,实在是说不过去。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这块也应该像上市公司披露一样,逐渐把它规范。此外,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监管者和商业银行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田文斌认为,披露得太过分,那就有可能是“自掘坟墓”,信息披露需要在一个合理适当的范围内进行。

  田文斌:商业银行要想靠它的自觉性去做信息披露的规范,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它本身在做理财产品的时候做的是表外业务,表外业务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不那么强。同时,它在做这块业务的时候,有的是能见得阳光,有些是见不得阳光的,如果它主动披露,就等于是自掘坟墓一样。要想规范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还得靠自主型的要求,当然也不能做得太过分,如果完全都让它披露的话,恐怕有很多产品的业务都没法展开了。要通过信息披露的规范,让商业银行的理财也走向规范。

  

  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究竟该达到多大的透明度?为何银行要对理财产品信息“犹抱琵琶半遮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对此做独家解读。

  经济之声:银行的信息披露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您觉得什么样的标准才是银行理财信息披露的标准?

  叶檀:银行理财的信息披露确实有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如果信息披露透明的话,理财产品的投向怎么样,到这周结算的时候它的收入怎么样,应该都要清清楚楚的告诉投资者,这才算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信息披露。现在大部分银行理财的信息披露都没有做到这两方面。

  经济之声:他们不愿意做的原因是什么?

  叶檀:首先是技术上比较难以做到。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上是一个资金池的概念,资金投入进去之后,10%-90%投资到固定收益类产品,它的投资标的随时都可能变化,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很难做到,这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东西。另外一方面,从银行来说,它也没有信息披露的动力。

  经济之声:最新的监管要求是要求理财产品直接对接实体经济,如果这一条监管要求慢慢落实的话,对于理财产品的影响会是什么样的?

  叶檀:对理财产品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挺小,不会太大。我们知道,理财产品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结构性产品,这是比较高风险的。另一类是机构性产品,它的收益是没有办法保障的。我们经常说,理财产品事实上是不可能保障最低收益的,但我们现在是把理财产品当做存款在做。另外一方面,取一个资金池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结构性的产品,但是资金池里面随时会调配10%-90%的资金去投资,比如说投资债券或者是投资到银行间理财市场,所以你让银行告诉你到底投资到什么方向,不到结算的时候,它是没有办法告诉你的。从这两个方面来说,除非把理财产品彻底取消掉,否则的话,你要让它的投向彻底透明,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济之声:您觉得资金池短期内不可能打破,理财产品仍然会以一个资金池的状态来存在?如果真正打破资金池的话,会不会让一部分真正追求安全的资金返回到银行的普通存款业务,同时也会让一些所谓“保本”的理财产品真正实现保本呢?

  叶檀:确实是这样子的。包括债券也好,理财产品也好,它都不是刚性兑付的,但现在企业的情况是,除了此前有一些信托产品之外,现在基本上都处于刚性兑付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一例,甚至是两例案子到期兑付的情况,理财产品吸纳资金的能力就会大幅下降,这跟信托是一模一样的。

  编辑部观点:透明的产品信息才能让投资者更好了解产品风险性

  评论编辑晓易:2004年首款银行理财产品在国内面市,9年间历经风风雨雨,发行量增了,销售额涨了,产品种类更丰富了,唯独在信息披露规范性上进展缓慢。特别是这两年,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数量的快速膨胀,及时的信息披露越来越成为一个奢侈品,理财产品仍然像一本“糊涂账”。

  对此,2013年监管部门推出了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该登记系统加强了银行对监管部门的信息披露度。但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情况并未明显改善,甚至部分银行披露情况有所变差。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也在加快产品创新,理财产品的风险差异化方面更加明显,只有透明的产品信息才能让投资者更好的了解产品的风险性。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依然偏低,投资者与银行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银行依然需要加强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质量以及信息披露的效率。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