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最后一天,上海轨交涌进了527.25万人次。这个数字,距上次客流最高纪录只隔短短3个月,净增达53.79万人次。从400万到突破500万,只用了1年。以此推算,世博会期间又将怎样呢?”政协委员朱建国连珠炮似的一串数字,道出了他对世博期间交通压力的担忧。
据有关方面预估,世博会将迎来7000万人次游客,平均每天上海会增加40万人次,最高峰可能达100万人次。政协委员周荣认为,目前缓解交通压力的主渠道还在轨交。上海已有5条轨道交通可直达世博园区,越来越多轨交线路开通,使地铁里程越来越长。地铁网络的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相关部门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此,周荣和朱建国建议,轨交需要建起一个“大脑”、一套“标准”和一张网络,并为市民提供一本指南。
何谓一个“大脑”?周荣解释,英国有一个“眼镜蛇”之称的内阁紧急应变小组,整合各方资源,致力解决指挥、控制、通讯等问题。上海可借鉴“英国模式”,成立上海轨交应急办公室,协调统筹各方力量,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包括排除故障、信息告知、乘客安全、人流疏散,公交换乘等。这些工作因涉及电信、公安、交通等多个公共服务部门,显然需要一个综合的职能部门,在关键时刻统一指挥调度各种资源,投入工作。
一套标准,即迅速建立地铁应急分级制度,并完善评估标准。针对世博期间的大客流,外国、外地游客多的特点,不妨授权上海轨交应急办,由专业院校、工作人员、旅游公司、地铁乘客组成小组,制定临时的评估标准,尽快出台分级制度。“应急办”针对不同级别,制定不同预案。预案应当包括事故救援、信息传递、乘客疏散等诸多方面。周荣说,“在世博前,应实战演练这一分级制度,并启动相关的应急措施。”
一张网络,即建立一个应急通信网络平台。“关键时刻电话打不出、打不进,不仅影响市民情绪,甚至影响指挥、救灾、广播等重要部门的通信需要。”朱建国建议,不妨借鉴“日本模式”,建立一套完善的防灾通信网络。一旦意外发生,通信线路拥塞甚至瘫痪,启用这一网络接收、传输来自紧急灾害对策总部、指定行政机关以及指定公共机关的灾害数据,能更有效救援、指挥。
“最后,市民需要知道事故发生时该做什么,这就需要有一本指南。”朱建国说,应当针对世博期间的客流特点,尽快制定轨交应急指南。“上海地铁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曾说,要做非常详尽、具备海量信息的轨道交通服务指南不大可能。那么,可先临时制作一份中英文版本的简易指南,以备世博期间所需。”
朱建国说,今后详尽的指南编写,可充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邀请“铁丝”(地铁粉丝的简称)、网友一起制作、完善、推广。“事实上,一号线侧碰事故次日,就有网友发帖总结《1号线公交疏散指南》,对这些有参考价值的‘金点子’,相关部门可实地验证,并‘有奖悬赏’,切实办一届安全、快乐的世博会。”(张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