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救楼市”对百姓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一位地方官近日“回应”称:“救楼市不是为了救房地产企业,而是为了救百姓……一旦杭州楼市大落、房价大跌,土地市场必将进入不景气周期,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会大幅减少,相应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资金也会大幅减少,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10月23日《新京报》)
应该说为鼓励更多的公民能购得起房,国家从纵深层面考量,近日降低依附于商品房身上的各种税赋没错,更是一项让利于民的民心工程。但看罢王书记的“房价大跌最终受害者是百姓论”后,我却感到有两点意外:一是,原来房地产业一直是地方的“朝阳支柱产业”;其二,房价大跌后怎么可能会让百姓受害?相反,房价回归理性价位,最终受益者是百姓。
先说说“支柱产业”问题。一个地方如果长期依赖和培植房地产业作为支柱,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的底子一定很薄。我们不能将土地出让收益猛增看成是一地经济良性发展的惟一标尺。地方政府收益的土地“招拍挂”收入虽然从2004年起年年逾过万亿元大关,但在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之外,却缺失着培育其他更有潜力和后劲的产业成为支柱的软硬环境。显然,这种局面一经多年复制,最终吹出“房价泡沫”来。
另外,窃以为,房价尽快挤掉虚高泡沫,回落至与百姓收入比正常的界面上去,不但不会让百姓最终受害,反而是递到他们手中的最欢欣鼓舞的一份民生捷报。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房价一般从未超过人均年收入的5倍,而我国去年城镇职工年薪才2万余元,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的房款额已逾公民年薪的20多倍。特别是对于待业或无业的城市居民来说,要靠积攒低保去购房,无疑是痴人说梦。
要我说,百姓买一套房真正用于住家过小日子,根本不会像一些地方领导那样忧虑房价大跌的,因为对自住房的市场价升降,并不像对人体血压高低那样担心和敏感。天底下原本就不存在永远不降的东西,被非理性吹至半空中的无脚怪物总有跌回地面之时,只是时间问题。尽快跌下,说不定酸痛少些;老悬空中,跌地后会痛至心扉。
所以,真正在这场“房价跌潮”运动中感到大害加身的并非买房自住者,而是吃惯了厚利的开房商与赚了钱的房屋“炒家”,以及那些除了打土地的主意便别无培养“支柱产业”手段的地方行政部门。就此而言,需要在“房跌运动”中保持敬畏与冷静的应是房市政策全局掌控者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轻易动摇房控国策的精神内核,更不能将房控权力过份让渡给地方。(李学仁)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