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已有部分学校接收不足6周岁的孩子入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重庆已有部分学校接收不足6周岁的孩子入学
2009年12月08日 02:47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前日,教育部网站针对“已完成幼儿教育,但距6周岁还差二三个月的儿童,能否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作出答复:如果父母送距离9月1日还差二三个月才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学校可否接纳,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义务教育法》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立法宗旨,我们认为,学校在优先接收和保障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后有学额空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收即将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尽管昨日这则答复被撤下网站,但有推测称,以“6周岁”作为入学年龄限制的规定可能会“松绑”。记者调查发现,我市已有部分学校放松了入学的年龄限制。

  针对教育部网站透露“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的消息,记者昨日向重庆市教委求证获悉,目前我市还没有接到相应通知,入学年龄仍然规定为6周岁,但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放宽。

  市教委基教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应当接受义务教育,但儿童是否必须满了6周岁才能接受义务教育,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但一般来说,全国各地都是将6周岁作为学生入学的标准年龄。

  事实上,我市不少学校都在接收6周岁以下孩子入学。记者在渝中区某小学一年级2班看到,该班44名学生中有6名学生未满6周岁。校方解释说,学校在招足辖区内适龄儿童后,还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便适当接收了一些只差一点满6周岁的孩子。

  这种弹性做法得到区教委的认可。渝中区教委基教科负责人杨斌说,该区并未将6周岁入学列为不可跨越的“红线”,“只要智力正常,能随班就读的孩子,差一两个月都是开绿灯的”。

  支持派

  尊重个性 快乐就好

  李霄和妻子分别是我市两所知名重点中学的教师。女儿小琦5岁零两个月时,就被他们送进小学。现在小琦上二年级了,学习成绩在班上有点落后,但李霄一点儿都不慌,因为女儿现在学得很快乐,过得很幸福。

  李霄说,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教育,到了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都是“炒冷饭”,他常常鼓励女儿:“你慢一点没什么,其他同学到了五六年级都要等着你。”

  李霄认为,看成绩不如看成长,尊重孩子的个性更重要。很多家长只是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以此作为决定一切的标准,这并不足取。每天女儿放学回家,李霄从来不问她的作业或考试,只问她两件事:“今天过得快不快乐?”“你今天跟老师提问了吗?”

  反对派

  提前上学 弊大于利

  重庆市教科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小学特级教师李光树说,从他们调研的结果来看,未满6岁就入学的孩子在学习上会明显落后于同班同学,学习要吃力得多。这是因为小学教材都是根据6岁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进行编排,从学习内容上来说,对年龄小的学生不太适应。同时,多数学校都是大班制,老师只能满足大部分学生要求,难以照顾到年龄小的同学。

  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长肖方明也跟李光树持同样的态度。他说,从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很多上学年龄太小的孩子因为各方面的成熟度都不及同班同学,要非常吃力才“跟得走”,于是在学习上陷入“恶性循环”,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适合上小学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入学,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副校长钟敏提供了几条参考:

  1 观察孩子做事情的注意力能否集中,能持久多长时间。上学后,老师会要求课堂纪律,孩子要“坐得住”,才能“学得走”。

  2 看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孩子上了幼儿园大班后,会适当增加一些识字、算术等学习任务,如果孩子对这些学习完全没有兴趣,就不能提早强迫孩子入学。

  3 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孩子连吃饭、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都有问题,最好暂缓入学。

  4 切忌以能背多少唐诗、能识多少汉字来判断孩子是否适合上学。因为这些学习内容大多是家长强制硬灌的,一旦离开家长监管,未必会在集体学习中取得成功。

  5 实地观察孩子入学反应。可提前让孩子到小学去感受一下,如果孩子有强烈的畏惧感,就不能强迫他提前入学。 本版稿件由 记者 汤寒锋 采写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