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留学羊群里的牧羊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新东方:留学羊群里的牧羊犬
2009年09月30日 16: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1987年,徐小平留学到美国,在美国的天空上,他声称见到了“唐朝的月亮”。10年后,有出国热忱的中国人都知道,要出国找徐小平。2009年,徐的儿子徐超到美国念大学,他已经不需要来自父亲的留学教育了

  本刊记者/孙春艳

  当徐小平1996年年初从加拿大回国踏上新东方创业路途的时候,也许他没有想到他会在轰轰烈烈的“留学潮”中影响数以十万计的人。10多年过去了,他回首与无数留学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怒的跌宕日子,感慨道,“我的心情从未‘平和’过,我只是一直激动着……”

  在美国见到“唐朝的月亮”

  世事弄人,而时代造人。

  徐小平从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到上世纪90年代回国帮助新东方学生出国留学,其个人命运的变化正暗合了当时中国留学热从兴起到狂热的过程。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从上世纪80年代搞培训为了出国,而后放弃出国一心做大新东方一样。

  1981年,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徐小平被分配到了北京大学任团委文化部部长。刚开始想走“仕途”的徐小平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出国,那时的梦想是做“中国的文化部长”,“做得好没准能升任国务院副总理”。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提出,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深圳特区建设正式启动,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开始启动,改革的重心由农村逐渐转移到城市。而自1978年邓小平批示同意教育部关于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指示,徐小平身边的同事公派留学的人开始增多了。

  “出国回来就能解决‘8大件’(当时指冰箱、电视、洗衣机等8种家用电器)。”徐小平艳羡不已,而当时在北京大学一年的工资,也买不起一台冰箱。这种公派出国带来的财富效应在北京大学这样的知识领域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在1986年前后一股出国留学的热潮开始逐渐蔓延,出国几乎一时成了身价的标志,成功的风向标。

  刚刚结婚不久的徐小平在1987年留学到美国,边打工边工作的日子很清苦,但他至今没有忘记第一次看到“美国月亮”时的激动心情,他想到了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 “一片冰心在玉壶”。声称见到“唐朝的月亮”的徐小平感慨于美国文化带给他的震撼。但迫于经济的窘迫,他又想办法申请到了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全额奖学金,在加拿大继续攻读音乐硕士学位。

  而此时,在北京大学当英语教师的俞敏洪按捺不住了。他的同事,同时也是好朋友的徐小平留学加拿大了,跟他同在英语系的王强也去了美国,他北京大学同一寝室的哥们包凡一也去加拿大读了MBA。为了赚够出国的学费,俞敏洪约了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

  但纪律严明的北京大学没有容忍俞敏洪的做法。1990年秋天,北大三角地的高音喇叭广播了对俞敏洪记大过处分,大意是俞敏洪打着北大的名义私自办学云云。 “北大踹了我一脚,我当时充满怨恨,现在却充满感激……”俞敏洪说。1991年,他毅然砸碎了“铁饭碗”,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之旅——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大街小巷地刷糨糊贴广告,在垃圾桶上作免费演讲,点着蜡烛给学生上课……

  但这个时候,在国外的徐小平正经历着人生最痛苦的时段。1994年,徐小平回到中国,原本打算和朋友合开一家音乐公司,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当时两个儿子,一个3岁,一个5岁。要养活老婆孩子、快进入40岁的他,想过去做驾驶教练。自恃“多才多艺”的他,回忆当时不无感慨:“就愁没机会!”

  在加拿大听说了俞敏洪创业的事情,徐小平感到机会来了。他主动联系了俞敏洪。1995年,感到创业孤单的俞敏洪分别到美国去看望王强,到加拿大去看望徐小平和包凡一。那时候王强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年薪是6万美元,但让王强震惊的是俞敏洪在留学生中的威望。在参观普林斯顿大学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认识“俞老师”,他们都在新东方上过课。

  当俞敏洪谈到“新东方的一些学生虽然考过了GRE(雅思)、TOEFL(托福),却申请不到奖学金;拿到全额奖学金却也经常被拒签时,”徐小平主动申请回到新东方创业,看着犹豫的俞敏洪,他说“我可以提供出国咨询指导”。

  “机会并没有邀请我,是我攫取了机会。”徐小平反复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1996年年初,徐小平、王强站在了新东方的讲台上。1997年,包凡一也从加拿大赶回来加盟了新东方。徐小平结合自身经历成立了新东方出国留学、移民咨询处,王强提出了“美语思维”概念,包凡一成立了新东方写作中心。“三驾马车”的到来,使新东方告别了个体户经营的时代,而进入团队创业的黄金发展阶段。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