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二日电 题:让教育“不公平”现象无处遁形
中新社记者 陆春艳
“名校高价招富家子弟济贫”、破除“唯名校论”、“教师公务员化”、改变高考录取方式、调整城乡倒挂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
“雷人”之作也好,中肯之言也罢,各种追求教育公平的建言在“两会”产生思想碰撞,令教育制度中看似“公平”的不公平现象无处遁形。
有政协委员提出:“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数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此言看似贫富学子各取所需,但细究之下,却难有公平可言。
诚然,中国仍存在因贫穷而失学的学子。为实现贫富孩子平等受教育权提出建议,其行可表。但此举无疑将使富家子弟“通过不等价交换回避高考制度,进而迈入高等学府”,本质上将名校受教育权货币化,更无异于宣称“十余年寒窗苦读不敌几枚臭铜板”。
富豪子弟若能通过此种“劫富济贫”行为成功上位,必将挤占其他学生的教育资源。以牺牲高考制度“公平性”和平等受教育权为代价,去追求所谓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恐将落得愿望虽好、效果堪忧罢了。
此外,近年来屡受指责的高考制度“地区歧视”,也在教育公平的争论声中又成为众矢之的。
高校招生按地区录取的方式,表面上颇有“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味道。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联副主席王刚称同一分数线在不同省区可能相差超过百分,这使一些生源大省的师生每年都要“自相残杀”,不仅浪费人才,让“教育公平”成为一纸空文,更催生了“高考移民”等急功近利的现象。
因关注度高,高考制度中涉及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似乎更容易被发现。与之相比,由于优秀教师被城市“倒吸”等原因,导致农村孩子教育起点公平受损的现象则“隐藏”得更深。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慨叹:“农村学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更有人大代表形象地用“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反映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倒挂”现象。
城、乡教师在工资、生活条件等方面形成巨大反差,不能吸引优秀教师,进一步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年龄倒挂”现象更让人意识到,大批教师退休后,农村地区教师断层严重,由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不公平恐将被进一步拉大。
过去人们希望“人人有学上”,现在则要求“人人上好学”。这在当下家长追逐“重点中小学”的现象中可见一斑。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是,诚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所说,“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从中小学就出现了“分层”现象,势必进一步拉大教育差距,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逐步淡化重点学校直至取消重点学校。
古人“孟母三迁,择邻而处”,是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如今,要解决教育不公,仅靠孟母之“迁”恐难实现,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才是根本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