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不科学。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委员如此坦言。
作为人事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吴江委员对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口径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看得很透彻,他指出,其问题有四:一是高校自报就业率的统计方式,学校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由利益参与者提供数据缺乏公信力。二是统计口径范围过宽,升学、出国、参加科研项目都算作就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质量缩水。三是教育部门以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的关键指标,使得高校存在虚报数据的嫌疑。四是统计时间错位,每年9月1日统计初次就业率,往往导致一部分毕业生仓促签约,一段时间后又毁约;另一部分比较慎重的毕业生9月1日还没有签约,这些都会影响统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针对如此现实,吴江给出的对策是:一是建立多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体系。除高等教育提供方和人力资源提供方的就业统计数据外,还应增加民间专业机构等来调查统计就业状况,从而使所得数据更具公信力。二是统计时间应在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更为科学地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三是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根据劳动经济学定义,可就业人群不包括在校生,因而就业率的计算不应把读研的学生包括在内。同时,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法律保障,以法律形式规定被调查人和高校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义务。
(本报记者 肖国忠采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