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学术腐败已演变成“癌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学术腐败已演变成“癌症”
2010年03月13日 10: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月11日,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张伟平委员做客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两会直播间”,畅谈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问题。

  过去几年里,进入张伟平院士视野的学术腐败还真不少:上海交大“汉芯事件”,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抄袭风波,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被指论文抄袭……

  作为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葛剑雄也亲自接待和处理过不少关于学术腐败的投诉。在他看来,“学术腐败行为已经演变成了‘癌症’。”

  张伟平院士甚至认为,这种潜移默化的风气,比癌症更可怕。他举例说,前不久,浙江杭州有人花了笔钱,得了“国际最高奖项”,传为笑谈。花钱买个小荣誉,有的人不会意识到这是违规。但这种事情做多了,就容易上升为学术不端。

  葛剑雄指出:“从学术腐败的角度来讲,涉及的层面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卑鄙,而且往往出来以后有‘掩护’的——任何院士、校长如果论文剽窃或者作假被发现,都会推给学生。”

  另一种“掩护”来自更高层,藉此,个别学术腐败分子即使被人揭发,也过得逍遥自在。

  谈到学术腐败的成因,葛剑雄说,学术腐败是跟社会腐败相关联的,学校毕竟不是象牙塔。

  此外是制度上的不合理。葛剑雄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差不多招收近5万名博士,每名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这就是10万篇,而且“教师也要发,领导也要发”,学生就只有找杂志的增刊,花钱买版面。

  在制度层面上,葛剑雄认为,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学术界提出了过高的目标,又把过高的目标跟单位的荣誉、地位、资助和官员的升迁,通通联系在一起。

  在应付一些上级部门的评估时,很多学校提交的材料里都搀着水分。葛剑雄听一些老师私下说过,“没办法,学校说了,如果大家不这样,那我们学校就要被淘汰”。

  10年前,葛剑雄在复旦大学担任历史地理所所长,时常感慨自己有些“双重人格”。“作为教授我坚决反对学术腐败,决不妥协,但是同时我又担任所长,作为所长我不得不向现实投降,因为不仅是为了我,还为了我的同事和学生。”

  “官本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张伟平院士说,一些人当官以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明明不参与学术研究,却愿意署名或者“被署名”发表学术成果,学术腐败就诞生了。

  葛剑雄指出,当权力进入学术,就容易滋生腐败,比如有人一旦被提拔为副校长,马上就成了教授,似乎官越大,就表明学问越高。

  学术规范教育的缺乏,也是学术腐败的一个成因。前几年,葛剑雄收到的硕士、博士论文,经常没有写明学术史,而且不写清楚这个领域前人做过什么,“关键是导师没有教。”

  到底有没有一剂猛药,能够遏制学术腐败?

  张伟平院士认为,没有什么猛药可以根治。根源不在学术腐败本身,而在整个大的环境。“大家都这样,如果自己不抄就会吃亏。这个时候如果下药治一两个人可以,但治理好整个大环境是很难的。”

  葛剑雄则开出了一些“常规药”,如权力的阳光化,真正的自主办学。

  葛剑雄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在普遍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基础上,设定一个期限。这个期限以前,除非有人追究法律责任的学术腐败问题,一般不予追究。让大家把以前的个人简介和学历、学位里的水分去掉,从以前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使大家干干净净,“关键是今后要从严”。

  “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只苍蝇就可以坏掉一锅好粥”,张伟平院士用两句俗语总结学术腐败的根源与现状。他建议年轻人把眼界放远一点,与国际接轨,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走偏。

  “已经到了需要全国一起来整顿学风的时候了”,葛剑雄说,全社会都要承担起责任,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需要自重、自尊,“你在勤勤恳恳做,大家是会承认的”。 (记者 雷宇 张国)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