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是主导地位,不能走到经济的主体地位上。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谈国进民退)
干部要摆脱政绩冲动,有个别干部只注重政绩,陷入升迁焦虑中。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谈干部政绩)
我还没到世界城市住过,不知道世界城市的房价是什么样的。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回答世界城市的房价问题)
我提名一个副校长,一般都能通过。但地方很多高校都没法做到,上级部门安排过来一个副校长,能在一周前给校长打个招呼就不错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谈高校行政化倾向)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在全社会都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时,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另外,他认为教育投入应该进行细化安排。
教育投入建议人大监督
就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纪宝成表示教育投入占GDP的4%这个指标1993年提出,2000年应达到,现在超过10年还没达到。
他认为,其中问题在于各级政府的认识,包括政绩观等。中国目前的财政制度是分灶吃饭,没有分解中央和地方的任务。衡量政府是不是重视教育,就应该看4%这个指标。这个指标的落实要纳入人大监督范围。
要先定义清楚行政化概念
就纲要提出的要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干预,逐步取消各级学校的行政级别。纪宝成表示,行政化是什么?首先要把概念搞清楚,他认为不按照教育的规律、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办事,用行政的手段和思维来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才是行政化。
他说,高校行政化的体现很多,譬如学校被管得太多,没有自主权。这次的纲要对此有比较大的改进,把更多的自主权给学校。
不过,纪宝成对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有不同的看法,现在社会热炒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是反行政化的基本措施,他对此不认同。
纪宝成认为,取消行政化是努力方向,但不光教育,所有领域包括出版单位、报纸、研究院都要取消,才可行,否则是不可行的。当一个社会以行政级别来衡量所有人的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
考试和录取应分离
就广受关注的高考招生改革,他认为,第一必须尊重高校的自主招生权,第二必须有国家的考试,可以是国家统考,也可以各省统考,第三,考生中学的成绩和表现要纳入参照。
他认为,恢复高校自主招生权是高考改革的核心,考试和录取应该是分离的,考试由社会统一组织,录取是高校的事情。
当一个社会以行政级别来衡量所有人的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
全国的事业单位、企业都应该同时取消行政级别,全社会同步配套进行。 (记者李立强)
“没级别什么都干不了”
纪宝成称大学不该有级别,但目前缺制度设计
昨日,就教育改革纲要涉及高校的关键问题和热点话题,纪宝成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目前是以级别衡量地位”
新京报:你对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有看法,为什么?
纪宝成:如果官本位是前提,如果全社会都是行政级别为导向,那单独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
新京报:是不是意味着高校跟别人不对等了?
纪宝成:对,不是我非要有级别,而是别人怎么看待我的问题,如果去找政府谈事情,是科长、处长还是市长来接待?这个是不一样的。
新京报:你不赞同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
纪宝成:我个人认为,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个努力的方向,大学确实不应该有行政级别。大学的行政级别有时让人感到很尴尬。比如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院、法学院那么大的学院,那么多知识分子聚集,只是个处级,而外面一个人数少得多的研究所、一个普通的杂志却是厅局级,这难道不认为是一种令人尴尬的制度安排吗?
但中国目前是以行政级别来衡量社会地位,住房、医疗、政府谈话、民间交流,全跟行政级别连在一起,没这个什么都干不了。
在我看来,除了政府机关之外,所有企事业单位都不应该有行政级别,但应该有另一种制度安排。
如果整个社会环境不变,又没有别的制度设计,单单把学校行政级别取消,学校与社会沟通对接怎么解决呢?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要大家做到一致?
纪宝成:不考虑大的局面,那肯定不行,我认为,全国的事业单位、企业都应该同时取消行政级别,全社会同步配套进行。
新京报:那就不是教育的问题了?
纪宝成:对,不是教育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怎么样改变官本位,我们要研究这个社会改革怎么改。
“自主行为不影响办学”
新京报:你刚才讲到只看分数对高校和学术是最大的不公平,那很多人担心多元的评价体系和自主行为会带来腐败、内部交易?
纪宝成:绝对不会。对招生录取,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宏观管理,有国家统一考试的分数。只有达到一定的分数线之上,才能纳入学校自主录取的范围,学校还可能根据情况加试,优中选优。
任何一所严肃的大学都会考虑自身的社会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和社会都会对学校进行监督。如果个别学校有不当行为,政府、社会是不放过的,这样的学校很可能就会被淘汰。如果有人搞腐败,那就要依法查处,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允许的。 本报记者 李立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