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教材改革删光古诗文是走极端也是懒政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昨日,记者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
减少识字量和写字量,部分笔画复杂的字词也作了替换或删除,经过这一修订,小一新生的认字压力大大减轻。但对于删除旧版本中全部古诗,笔者却不太赞同。
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经过千年的岁月淘洗和代际传承,成为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我们对中文魅力的感受与由衷的喜爱,很多都是来自小时候古诗词的启蒙。而新教材对古诗的一律删除,是对传统文化的粗暴割裂,也是一种教育改革的矫枉过正。既然有专家认为,“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是有不少无趣的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阅读的动物题材小说却一篇都没有”,却为何看不见“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或许这个字有点难,但是,只作诵读要求,不作生字默写要求,便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况且,不少家长、老师甚至教研员都认为,此次被删除的8篇古文诵读并不难,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也会不占用太多课时,一下子全部删除,既是脱离基础教学的实际经验,又是闭门造车的教育懒政。
如果说,以前的小学教育以识字量的多寡、考试的分数为绝对标准,是一种走极端,现在对古诗的一键删除则是另一个极端。孩子们处于接受教育、吸取知识的关键时期,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该删除什么,如何潜移默化培养下一代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小学教材的作用不可小觑。厚厚的教材的确需要“洗洗澡”,但绝不是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泼掉。教材瘦身还是要多多征询教学一线的老师意见,结合孩子们的成长规律,让教材变得更科学更有魅力。
□斯涵涵/文 美堂漫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