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大学育人重在精神塑造

2014年08月28日 09:1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及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如何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大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如何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相结合,引领大学生对社会进行思考,对人生方向重新定位,重塑精神理想和人生价值观?记者专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

  记者:您觉得校训对于一所高校的重要性是什么?

  怀进鹏:从大学的发展历程看,世界一流大学大都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清晰的办学理念,二是有一批高质量负责任的学术群体,三是有不断演化、优化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支撑。尤其是,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是一流大学气质和风骨的深刻表征,而办学的价值观则是一所大学实现远景目标的核心。

  许多世界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和发展自身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传统,尤其是校训的凝练与传承,尽管表述各异,求知识、求真理、求人生的意义,几乎涵盖了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共性特征与价值诉求,也成为引领大学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石,乃至铸就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和精神内核。

  从人才培养的视角看,校训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大学人的精神塑造与价值观养成。学生和教师选择一所大学,必然是因为他们对于这所大学的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大学理应为此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在注重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中,透过文化育人的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滋养,使校训等精神文化传统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遵循。

  记者:您觉得北航的校训,或者说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哪些元素是契合的?

  怀进鹏: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北航是国家创办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60多年来,北航始终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历史责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和“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笃行坚卓”的北航精神一直为人称赞。正因为有这种精神文化的支撑,北航开创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与人才培养、自主创新中的众多第一。

  可以说,北航的校训,一方面吸纳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也是北航人敢为人先、报效国家的精神寄寓与生动写照,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记者:通过校训或大学精神传递的价值观,如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怀进鹏:近年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十分重视在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凝练中,积淀反映大学品格和具有北航特质的文化价值观。从“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本质来看,如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师生成长发展需求,坚持用核心价值观涵养大学精神、培育大学文化,全面诠释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和精髓要义,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是我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探索将文化育人作为提升办学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不断丰富载体和手段,加强对文化育人环境与实践氛围的培育。例如,相继建成艺术馆、音乐厅、航空航天博物馆、校史馆、科技创新馆、设计创意馆等多样性文化设施和北航大讲堂、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等人文滋养品牌;用公共艺术的方式将大学精神和治学文化内核转化为具有审美意蕴的文化景观,在两校区建设了《校训树》等数十座与校园环境融合、艺术品位高的公共雕塑,使之内化为师生的情感激励与学校的精神文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发展力量。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表明,一流大学既要在传承及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更要在振兴国家与民族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价值。而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高等教育文化交汇点上的大学校训,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起到一种精神纽带、灵魂导向乃至辐射引领的作用。(记者 赵婀娜)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