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校信息公开重塑大学精神第一步
高校之所以成为权力寻租的秘密通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许多关涉公众利益的交易都是在厚重的帷幕下进行
■ 子墨
教育部昨日发布新规,将特长生招生、基建工程招投标、校级领导干部社会兼职、因公出国等社会普遍关注的“敏感”信息纳入《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要求75所直属高校即时公开、确保真实。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横亘在人们面前的高校“信息围墙”有望被推倒。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已渐成腐败多发区,特别是其基建、采购、后勤和招生等领域,成为腐败的重点区域。不久前,南京市检察院宣布的一则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广泛关注: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经查,2006年至2013年期间,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收受贿赂高达1000余万元。
教育见证着一个社会的操守与良心水位。从象牙塔变身蛀牙塔,从清水衙门到油水横流,高校腐败一次次触痛了公众的神经。而高校之所以成为权力寻租的秘密通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许多关涉公众利益的交易都是在厚重的帷幕下进行。比如,一些衙门化的高校,其财务管理也完全像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权力过大,制约过小,使得许多纳税人支付的宝贵教育经费,被巧取豪夺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教育部此番开列信息公开“清单”,包括招投标等50项信息被纳入公开范围,并列出了具体时间表,将在相关信息制作完成或获取后的20个工作日内公诸于众,从中不难看出教育部动真格、出真招的决心。但值得考量的是,如何防止其再一次流于形式,从字面上的铿锵化为现实操作中的雷厉风行?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说,“清单所列50条只是一个底限要求”,那么,如何让各高校在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公开的范围、加大公开的力度?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怎么做的。比如,学校的重大决策都要由教师委员会或者理事会作出,涉及与外界发生关系的,比如征地办学行为,还要提交当地议会审批,以确保办学决策的科学与民主。与此同时,学校每年都有年报,详细地公开学校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接受师生和校友、捐赠者的监督。这样的举措对我们来说不无借鉴与启示。
另一方面值得深思的是,其实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2010年,教育部又通过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但从实际情况看,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高校对于信息如何公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罚则的缺失。此次教育部将针对清单公布引入第三方评估,评估和督查情况将向社会公布,这是一种看得见的进步,但要让高校信息公开不再成为空话,除此之外还得实现主管部门的监管与社会多方面监督制约的结合,并落实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让不公开者为违规行为埋单。
进一步说,推进高校信息公开,还得着力于重塑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去行政化等手段重建大学精神,包括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管评办分开,把教育评价权更多地交给社会,对大学实行专业评价等。我们希望,高校信息公开,只是这诸多改革动作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