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英语课不是治“教育病”药方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9月8日和9日连续两天,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中以每日一呼的名义,发出同样的内容: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随后,不少网友对此进行了转发和评论。
王社长认为取消小学英语课,意义在于解放孩子。实际上,孩子是否得到解放,关键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为何而学?单纯从功利教育的角度出发,单纯以分数论英雄,那无论学什么,对孩子而言都是枷锁、是束缚、是包袱。
就基础教育本身来说,英语和汉语,并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对立关系。有网友认为,“小学应该把用于外语教学的时间用来诵读国学经典,或者是练习毛笔书法。课外愿意学外语的,就自己学吧……”实际上,有志于国学经典的学子,往往可以把英文翻译成更为信达雅的汉语。而懂得欣赏莎士比亚原著的学子,读到优美的英文时,也能激发心灵的感动。除了应试工具之外,语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从这一角度出发,两种语言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都将是终身受益的事情。
为什么单单英语课成了压迫孩子的教育大山呢?这恐怕与当前的课程设置脱不了干系。别提小学的孩子们了,就算是已经过了英语四六级的大学生,接受过十年以上的英语教育,一张口还是哑巴英语。现行的英语教育,无论是听说读写哪一方面,都是严格针对考试题型制定的。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能不能拿高分是一回事,是否能实际运用又是另一回事。出国以后,发现小学课本里教的,向人问好时要说“How are you?”,没几个老外真会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这种英语教育的方式,失去了学习语言的意义。
在这方面,香港的英语教育就有许多地方值得内地借鉴。与香港人接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英语发音都很标准,语言表述中也掺杂了许多英文单词。这种综合运用,并不显得矫揉造作,而是确实使用自如,表达也更为简洁和明确。这固然与香港的历史沿革有关,但也与当地普及的英语教学方式密不可分。香港英语教学大纲更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它把英语视为个体在香港地区求生,与外界交流及继续学习的必需。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坚持全英文授课,效果与我们的中式英语自然截然不同。
取缔少儿英语班,并不是治疗教育病的药方,原因显而易见,教育的病根,在于应试教育的方式,而不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古人讲究的开卷有益,国外教育重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开放式思维能力,这些教育观点上的不谋而合,都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更加懂得生活、适应社会的人才,而不是一个个答题的机器。(刘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