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能一味责怪“毕剩客”好高骛远

2013年09月11日 14:06 来源:宁波日报 参与互动(0)

  虽然2013届毕业生大多数人已经找到工作,但还有一部分人成了“毕剩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谓“毕剩客”现象,并不是毕业之后都没有工作,而是处于“有时工作,有时赋闲”的游离状态。“毕剩客”对这种状态也非常焦躁。一年之内已辞了三份工作的市场策划人员魏小姐就告诉记者:“工作不理想,我也不想就那么耗下去,可好工作到底在哪儿啊?我好迷惘!”(9月9日《广州日报》)

  一提起“毕剩客”,很多人就会习惯性地指责他们好高骛远,没有摆正心态,不够理性务实,仿佛只要思想进步了,观念转化了,就业岗位就自然会从天上掉下来,“毕剩客”就会自动消失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诚然,观念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但观念问题绝不是就业问题的全部。分析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外,还有几个重要方面。其一,就业问题的本质,是适龄劳动人口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问题。如果社会不能提供充足而扎实的“饭碗”,而要吃饭的嘴太多,就算个个胃口很小、吃饭很节约,还是供不应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与就业冷暖,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其二,新生代劳动者登场,对职位挑拣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那种玩命上班不拿加班费、“过劳死”也无怨无悔的历史,是资方蚕噬劳动红利的不健康状态,不管“刘易斯拐点”是不是传说,正视劳动权益的就业确实是需要考究的第一环节。其三,不少高校设置专业时没有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缺乏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与岗位难以匹配,也直接导致了就业难。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对就业问题提出了很多保障措施,以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当务之急,显然不是一味去责怪“毕剩客”好高骛远,而在于想办法创造充足的工作岗位,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门路。(宛诗平)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