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晨诵“奥巴马”与“请出”周树人

2013年09月11日 09:5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小学开学伊始,两条关于“读什么”的新闻令人关注:一条是本学期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将鲁迅的《风筝》删除了;另一条是合肥某中学的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前者引发部分人的担忧,教科书撤去了鲁迅的文章,是否会影响学生对鲁迅精神的吸收与领悟;而后者引起的议论是,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怎么读起了美国总统的演讲稿呢?

  语文课上教什么,早读课上读什么,两个看似不算大的话题,能引起方方面面的关心讨论,足见公众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是需要的,但过度解读似不必要。散落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鲁迅名篇,该增还是该减?这是一个老话题,每次教材“风吹草动”,这个话题就会“周期性”发作。毫无疑问,鲁迅作品是伟大的,鲁迅精神现在以及将来都是国人的精神食粮。但是,也没必要太纠结中学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多了几篇少了几篇,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更好地欣赏、理解、认识经典。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与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优秀思想并不矛盾。华盛顿、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等人的名言警句经常被中国学生诵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在不同国家的校园里广为流传。奥巴马在开学演讲稿中,用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告诉孩子们,“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你的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这些内容对于中国学生也有很好的励志作用,“拿来”一读,有何不可?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待教育的内容必须严谨慎重。但是,也不必戴着“放大镜”来深究学校教材的更新和课堂读本的选择。一些未能收入课本的经典名篇,同样可以在学校基础课之外的拓展课、研究课上,让学生阅读和品味。我们要尊重经典,同样也要尊重教育,尊重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和探索。

  与学生在学校读了几篇经典作品相比,更重要的应该是关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和判断力。现在的学生面临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网络、手机终端等各类载体包含着海量的阅读内容,它们有的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有的则形成“正反相抵”的负作用。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但要让孩子们接受与积累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学会理性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引导他们往高处追求。当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鉴别力和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进文化,也更有能力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徐敏)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