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从应对气变到人工智能,马克思早已给出“答案”
中新网北京7月1日电 (彭大伟 吴家驹)马克思的学说如何为人类应对当下面临的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驾驭人工智能发展提供重要启示?为什么说在应对气候危机和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等问题上,中国比西方更具优势?
近日,《马克思传》作者、伦敦大学客座教授大卫·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中央社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左鹏,中央社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徐锋、中央社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翁贺凯、中央社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教授王珍受邀参与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围绕上述话题展开对话。
谈及如何看待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麦克莱伦指出,一方面,西方社会存在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在英国和美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令人高度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对社会的肌理和合理的政治安排,造成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是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我们目前面临的全球气候危机,其成因包括过去200多年来,西方社会持续进行的工业化。”
麦克莱伦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中国将发挥重要作用。他注意到,中国的优势之一是,其拥有非常强有力的政府。“通过电动汽车制造等领域,中国已经开始向我们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之道。中国无疑是最有能力最终实现‘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这一目标的国家(之一)。”
徐锋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主要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壮大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并且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种实现方式。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人类应当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王珍表示,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她指出,面对生态环境危机,全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携手合作,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走得义无反顾。”王珍援引数据指出,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绿地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球各国热议的话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对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有何启发?
“重要的是,机器的发展应该为人类服务,人类不是它们的附庸。”麦克莱伦强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加以规范。然而,他指出,遗憾的是,目前在美国,人们看不到监管人工智能的希望。“因为他们不相信监管的作用,不相信国家的作用。但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愿意的话,显然是有能力进行监管的。”
对于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因为自主学习而涌现出自我意识,徐锋认为,该问题的答案存在争议,考察的标准、尺度也众说纷纭。
他表示,总的来看,人类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尽可能地控制人工智能为己所用,使之不迅速趋于完全异己和异化的方向。“一般来说,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问题是谁来掌握它,怎样运用它以及用它来做什么。”
“中国更有能力应对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麦克莱伦如是概括。(完)
东西问精选:
- 2025年01月18日 19:03:10
- 2025年01月18日 11:20:20
- 2025年01月17日 20:58:03
- 2025年01月16日 21:39:46
- 2025年01月14日 18:55:07
- 2025年01月09日 21:58:07
- 2025年01月09日 16:12:26
- 2025年01月03日 16:44:10
- 2024年12月28日 20:37:20
- 2024年12月26日 1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