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李长波:中国绿色金融将为全球减碳提供什么新思路?
中新社济南7月23日电 题:中国绿色金融将为全球减碳提供什么新思路?
——专访中国农业银行绿色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创新实验室绿金团队负责人李长波
中新社记者 沙见龙 李欣
绿色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界各国根据国情提出“双碳”目标并为此努力。金融撬动低碳市场的空间有多大,各国探索有何相互借鉴之处?中国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信用管理部/绿色金融创新部绿色金融业务专家、中国农业银行绿色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创新实验室绿金团队负责人李长波,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进行专业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是绿色低碳发展,世界各国为何要走低碳发展之路?
李长波:从人类历史发展看,使用化石能源前,气候也在不断变化。但变化速度一般比较缓慢,碳源与碳汇的关系相对平衡,自然界有充分时间适应变化。但随着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使用,碳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各种环境问题。绿色低碳发展就是让人类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尽力减少耗能,从而缓解全球气候问题。
面对这一课题,各国形成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共同”是因为地球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每个国家都要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区别则在于,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人均高排放负责,减排是法定义务;而仍以经济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属自主行动。
作为发展中国家,2020年9月,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新社记者: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有哪些,金融如何发挥“活水”作用?
李长波:从机理上分析,有两条路径:减少和控制碳排放、增加和促进碳吸收。
前者涉及能源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节能两方面,一是要限制化石能源使用,这就要让使用者付出更高成本,衍生出碳定价、碳税、碳交易等措施;二是要增加清洁能源使用,大力发展光伏、风能、氢能、核能、水电等。
促进碳吸收则主要表现在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方面,分别通过碳捕集、利用与收集技术(CCUS)和增加森林、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生态碳汇措施实现。
碳中和涉及到产业的前中后端,这为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广阔空间。例如,银行机构提供贷款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贷款支持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建设,为固碳技术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中新社记者: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理念是什么?目前有哪些成功案例?
李长波: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获批中国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浙江省衢州市,有一项十分有力的创新。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联合衢州市发展改革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实时采集企业能源数据及市生态环境局审核确认的工艺碳排月度数据,在全国率先建设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碳账户体系,运用权威、科学、数字化的碳核算方法和技术构建市场主体碳账户。同时开发算法模型,按照碳排强度标准为企业和个人进行深绿、浅绿、黄色、红色四色贴标。此举为金融机构有效识别绿色低碳项目和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基于碳账户信息优化业务流程和服务,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金融支持。
通过碳账户金融,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碳征信报告全面掌握企业碳账户信息,确定支持对象;还可以通过碳账户算法模块测算企业碳排量,进行贷前碳效分析,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为差异化信贷政策提供可操作性。这是可供借鉴的良好模式。
中新社记者:今年来,中国多家银行“试水”个人碳账户,助力系统推进个人消费行为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这对中国“双碳”目标有何作用?
李长波:在此之前,中国其实早有探索。2021年,中国银联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商业银行,共同发布银联绿色低碳主题卡产品,分为企业版和个人版。其最大特色是利用银联跨市场、跨地域的交易数据平台,以企业和个人交易行为数据为计算基础,精准追踪企业和个人的碳足迹,构建银联绿色低碳积分体系,用户获得的积分可兑换相应权益,这便是碳普惠体系。
近日,中信银行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该账户平台是首个由中国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为每个用户提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有力证明,打造个人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活名片”。据核算预测,每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累计可减少超200万吨的碳排放。
今年以来,中国多家银行探索建立“碳账户”体系,并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碳账户”特色产品。未来在加快碳账户“资产”变现、加快完善相关标准,让个人减碳行为能科学合理量化核算还需要银行多做尝试。这样可以形成绿色消费意识的正向激励,提高全民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引导社会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通过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引导或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绿色生活方式普及将凝聚起强大的社会节能减排力量,加快推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
中新社记者:有观点认为,“低碳”发展是世界各国今后很长时间内的焦点话题和重要对话领域之一。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为全球减碳提供了哪些新思路?
李长波:作为经济大国,中国长期致力于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以“碳减排”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碳成本”这一要素的流动,推动全国产业结构性改革,而且发力能源替代,在新能源领域建立起全球最大的产能、投资、建设和运维市场。
广东省出台的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目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该省鼓励将具有广泛公众基础和数据支撑、充分体现生态公益价值的低碳领域行为开发形成碳普惠方法学进行申报。经评估论证,条件完备、科学合理且具备复制推广性的碳普惠行为方法学将被备案,并向全社会发布。
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按照自愿原则参与碳普惠活动,依据碳普惠方法学申报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地级以上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据碳普惠方法学要求进行初步核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部门视需要可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对该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进行核查,经核查无误的予以备案,并通过省级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登记薄系统将省级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发放至参与者账户中。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通过挂牌交易、竞价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交易,可作为补充抵消机制进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部门确定并公布当年度可用于抵消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范围、总量和抵消规则。这一方法运用相关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交易机制,带动社会广泛参与碳减排,促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增加碳汇。(完)
受访者简介:
李长波,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国农业银行济南分行副行长,德州、淄博分行行长,山东省分行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金融市场业务专家,现任山东省分行信用管理部/绿色金融创新部绿色金融业务专家,总行绿色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创新实验室绿金团队负责人。曾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东西问精选:
- 2024年11月21日 16:13:26
- 2024年11月20日 22:04:43
- 2024年11月20日 22:04:04
- 2024年11月20日 22:03:22
- 2024年11月20日 13:31:58
- 2024年11月20日 13:29:57
- 2024年11月19日 20:10:03
- 2024年11月18日 22:39:13
- 2024年11月18日 21:45:12
- 2024年11月18日 15: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