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旬市民眼中的湾区交通演进史
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6月30日下午3时,万众瞩目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70岁的深圳市民袁宏明在家里拍摄了楼下深中通道深圳侧接线段的车水马龙,短视频配上了赛车音效和动感音乐,呼应着他激动的心情。因为家就住在通道旁的小区,袁宏明见过不同建设阶段、不同天气下的深中通道。
如果把记忆的维度拉得更长,袁宏明那代人历经开着解放牌汽车走在沙子路上、与黄牛为伴的出行模式,珠三角跨个市往往要好几个小时车程。而今,伴随着这个世纪工程的落成通车,城市间“时空距离”大大缩小,到中山吃乳鸽,也就是一顿宵夜的事。
三台手机与两台望远镜
深中通道“入深”的第一站,是深圳宝安区的航城街道。2017年秋天,袁宏明一家搬到航城街道领秀花园。家住高层,卧室窗外是狮子山,远望能看到珠江。因为这个“天时地利”,2018年开始,袁宏明掏出手机“随手拍”,定格下了深中通道近六年来的建设历程。
诚如街道名称“航城”,小区附近不远便是宝安国际机场。从袁宏明家窗户远眺,飞机划过天际,苍穹下的大桥全貌壮观,对面的中山码头岸吊也线条清晰。近看,从一开始施工团队“开山辟地”建设通道的侧接线段,到安装高速隔音板、景观绿化等,一目了然。由于周边都是小区、厂房,没有大面积空地,工人依据路面宽度、长度等测量数据,将桥梁构件加工预制好,排好编号,然后装车运送至现场进行吊装。在袁宏明的记录下,这个超级工程“拼接”着一点点成型。
除了建设动态,袁宏明对这个“世界之最”工程的硬核知识也如数家珍,最为关注海底隧道。部队转业前,袁宏明是一名海军,曾驻守西沙岛,也会开船,他对海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与很多使用单反记录深中通道的摄影爱好者不同的是,袁宏明是用手机远距离拍下这个宏大工程的。六年时间,他换了三台手机,中间不慎丢失了一些照片。最新这台手机,镜头拉到60倍变焦,站在27楼可拍到几公里外的天际。袁宏明也买过望远镜,六年换了两台。窗边摆放着铺了桌布的老式缝纫机,望远镜正好架在上面。缝纫机是结婚时太太的嫁妆。袁宏明调好了望远镜的角度,会喊太太过来一起看深中通道。
从辗转奔波到说走就走
深中通道通车这天,袁宏明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用软件拼接成短视频,集纳自己这六年来的记录。
70岁的他还热衷自驾旅行和品尝各地美食。而今深中通道开通,他和他的越野车也“蓄势待发”,准备“说走就走”。毕竟,深圳与中山两市之间的车程已由此前的约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这么快,我都可以晚上出发,去中山吃个宵夜就回来了。中山有温泉、有乳鸽,珠海可以看海,江门也准备去走走……”袁宏明准备约上朋友一起体验。
凭窗眺望,城市的道路纵横交错。每条大道通往哪里,袁宏明都非常清楚。20世纪80年代初,他去广州出差,那时走G107国道,深圳市内汽车站至东莞交界处都是沙路。解放牌汽车开过,沙子被“铲”到路边。那时,路边待命的黄牛便上岗了,牛身后挂着弓箭状的耙,缓缓走过,把沙子重新送回路中央。就这样走在与黄牛相伴的马路上、开着三四十公里的时速,袁宏明要花六七个小时才能到达广州。去中山同样不易,虎门大桥通车前,从深圳宝安去中山,得到虎门坐轮渡,“早上开着车去,车开上渡轮。办完事下午往回赶,到家已经是深夜。有时碰上轮渡停运,还要在中山或者广州住一晚,第二天才能赶回来。”袁宏明说。
城市蝶变、交通更新,沙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一座座跨海大桥相继建成,“解放牌”也换成了越野车,袁宏明圆了年轻时的“驰骋梦”。他的人生也与城市发展同频。年轻时退伍转业后来深,最早在光明农场上班,工作之余养猪、种菜,夫妻俩靠自己的双手攒下在城市立足的最初资本。几十年来,黄土坡上陆续建起高楼,一家人也换到花园小区安家。2024年6月30日这一天,袁宏明的手机里新增了多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家门口的世纪工程“七年磨一剑”,在这一天宣告通车,他驰骋的旅途又多了个出发的新地标。
大湾区精选:
- 2025年01月15日 12:16:12
- 2025年01月14日 22:39:03
- 2025年01月14日 19:55:42
- 2025年01月14日 15:13:43
- 2025年01月14日 12:28:52
- 2025年01月14日 12:28:32
- 2025年01月13日 22:52:22
- 2025年01月13日 22:33:29
- 2025年01月13日 12:27:01
- 2025年01月13日 1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