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专访马逢国:加强对外沟通合作 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中新社香港2月14日电 题:专访马逢国:加强对外沟通合作 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2月初,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这在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会长马逢国眼中,是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机。谈及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他首要关注的问题便是香港如何通过与内地和海外加强沟通合作,从而发展成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事实上,早在2018年特区政府已宣布未来五年拨款1.4亿港元,支援本地艺团和艺术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进行文化交流。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马逢国表示,两地文化合作交流明显加深,“以前的合作更多是节目到异地演出,最近这几年合作已经更深入,比如共同采风、创作、制作节目。”
“很可惜碰上疫情,这笔钱用得不多,因为没有太多项目可以具体操作。”近年因防疫需要,香港与内地不少文化交流项目搁置。不过,马逢国相信,随着全面恢复通关,“文化活动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这同样意味着,文化融合发展会有更多空间,也会得到官方层面的支持。
马逢国首先建议特区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毕竟资源增拨是扩大合作的条件之一。他认为,特区政府应在提升针对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拨款额之余,考虑与其他大湾区内地城市建立各范畴的跨境合作基金,便于展开更多针对性的交流活动。
“窗口”角色是香港一贯以来的定位,在文化领域同样凸显。这座拥有着长久开放历史的海港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与频密的人员往来,衍生出杂糅中西的文化特质。当香港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那么势必肩负起双重使命——“不光要帮助香港的艺术团体走向国际,也要为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艺术界别提供服务。”关于前者,马逢国一直倡议善用现有的驻外办事处网络,增设文化专员等职位,兼顾对外文化推广工作,“推介香港文化,也将外国文化引进来,形成双向交流。”
至于后者,马逢国以电影为例指出,内地电影发展很快,票房处于世界前列,但未能有效打入外国市场,未来也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马逢国从中看到香港大有可为的空间,“香港电影进入外国市场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外国观众口味、说故事的方式,我们都有一定掌握。”在语言、叙事方式、对市场的熟悉度等显而易见的优势下,马逢国相信“香港能够帮得上忙”。
自2003年以来,马逢国连续担任多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他也关注疫后经济复苏与青年发展,以及老龄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他期待国家出台政策支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也期望以香港安老政策经验作为参考,对基层居家安老提出建议。(完)
大湾区精选:
- 2025年01月15日 18:06:35
- 2025年01月15日 16:49:09
- 2025年01月15日 16:43:19
- 2025年01月15日 16:11:47
- 2025年01月15日 12:16:12
- 2025年01月14日 22:39:03
- 2025年01月14日 19:55:42
- 2025年01月14日 15:13:43
- 2025年01月14日 12:28:52
- 2025年01月14日 1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