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焦点面对面】谭咏麟看香港这25年:香港精神是拼出来的 机会就在“前”

【中国焦点面对面】谭咏麟看香港这25年:香港精神是拼出来的 机会就在“前”

2022年06月28日 18:3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中国焦点面对面】谭咏麟看香港这25年:香港精神是拼出来的 机会就在“前”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焦点面对面)谭咏麟看香港这25年:香港精神是拼出来的 机会就在“前”

  中新社香港6月28日电 题:谭咏麟看香港这25年:香港精神是拼出来的机会就在“前”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范思忆

  7月1日,香港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间,越来越多的香港演艺人员到内地发展,香港演艺业的发展也见证了香港社会环境的变化。

  回归以来,香港演艺界有哪些变化和发展?爱国情怀如何薪火相传?怎么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共融?香港著名艺人、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得主谭咏麟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和我们娓娓道出他眼中的香港这25年。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25岁是一个很好的年龄”

  中新社记者:您经常说“我永远25岁”,为什么会这么说?您是怎样保持这种年轻的状态?

  谭咏麟:我常常挂在嘴边说,我永远25岁。我觉得25岁是一个很好的年龄。因为25岁大部分都是已经念完书,出社会工作了一段时间,处事待人都会比较有经验,而且比较懂怎样去应付事情,年轻又有干劲。无论是做任何一个行业,25岁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年龄。

  我用运动来保持状态,前一阵子隔离时不能聚众,不能踢球也不能去健身房,我就去爬山。平常我是礼拜二、礼拜四晚上踢球,礼拜三、礼拜六白天踢球。

香港著名艺人、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得主谭咏麟日前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和我们娓娓道出他眼中的香港这25年。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李志华 摄
香港著名艺人、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得主谭咏麟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和我们娓娓道出他眼中的香港这25年。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现在的和平日子不是轻易得来的”

  中新社记者:很多人都将您称为爱国歌手,您也曾经说过您的爱国情怀离不开父亲,父亲给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谭咏麟:我小时候他就常常给我看一些东西。当时滇缅公路唯一一条补给线到重庆的,是我爸爸来(参与)对接。

  因为路是很曲折的,常常都会有车从上面掉下来,又不能开得猛,晚上都是漆黑,这样摸黑走路的。因为白天日本的军队会过来轰炸,然后就不能在白天走路,只能晚上,非常非常危险。我们现在的和平日子不是轻易得来的,所以我希望不要再有战争。

  香港精神“是拼出来的”

  中新社记者:熟悉您的朋友经常说您的成长经历非常具有榜样作用,展现了香港人的“狮子山精神”。现在香港有一些年轻人常会抱怨,抱怨买不起楼、抱怨前途渺茫等。您会怎样为他们加油鼓劲呢?

  谭咏麟:我曾经住过北角健康村,也是公屋。那个时候地方很小,爸爸妈妈还有两个姐姐跟三个妹妹,我们八个人住在一块,很挤的。虽然地方小,但是气氛很好,也没有计较。为什么那时候那么辛苦都没有埋怨?因为大家都有那种香港精神,再往后60、70、80年代,都是拼出来的。

  我的爸爸妈妈出身在大户家庭,然后他们到香港来,爸爸一个人在工作,要熬出六个孩子的饮食起居,还有供书教学。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姐姐还没去工作时,我连5块钱的学费都交不出来,还要问一些亲朋(借),靠他们帮助。

  那个时候的风气就是大家庭,一家有六七个孩子很平常,起码四五个,偶尔会有一些吵吵闹闹,但兄弟姐妹间的感情非常融洽。现在的小孩子都在“温室”里被过分保护,突然间在外面有一些风风雨雨的打击,他们就会很气馁,可能有一种失败感,这真的要慢慢来教育。

  把精神放进歌词里,希望可以鼓励年轻人

  中新社记者:您参与组建了一个乐队叫“温拿乐队”,在香港甚至在全球风靡一时。请您分享一下当时组团的故事,包括从Loosers到Wynners的改名,中间发生了什么?

  谭咏麟:其实以前的Loosers也不是失败,就是放轻松。但是谐音跟“失败”同音,所以很多人叫我们“失败者”。但我们从失败里面磨炼出来变成Wynners(Winner),就成功了。

  那个年代都是一帮小孩在街上,很开心地就会过一天了,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物质要求。(乐队)里有好几个都是亲戚。比如,吉他手阿健和阿强是在电气道做裁缝,陈友住在他们后面,陈百祥跟他弟弟都是在同一个区。我认识他们后就变成一个队。我们在70年代推出第一张唱片,短时间内就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登上榜首,变成很多地区DJ爱播的音乐。当时只是爱音乐,只是希望把原汁原味在音乐里面表达出来,我们都以跟原唱一模一样为荣。后来就慢慢发展变成了香港原创音乐。

  中新社记者:您的很多歌曲都展现了一种励志向上的态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您最喜欢的一首代表作是什么?

  谭咏麟:有一阵子我常会改编一些歌,想想有没有可能把我们的精神放进歌词里面,希望可以鼓励一下年轻人,让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

  《成功需苦干》是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里面的每一句歌词都具有鼓励性。

  中新社记者:可不可以现场给我们唱一段呢?

  谭咏麟:现场来两句?卡拉OK吗?我这样清唱吗?一二就好了:

莫再因辛酸心创伤

不必费心力去找真相

世态纵未如意

亦必须直往

成功需苦干

愿抱稳宗旨咪谋望

不必怕失败引起不安

纵有困惑迷茫

亦必须自信

能找到方向

  每一次回去内地,都能看到发展

  中新社记者:您很早就选择了北上发展,当时是什么契机?第一次去内地城市的经历现在还记得吗?您走了哪些城市,有没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

  谭咏麟:我们很荣幸,在90年代初就开始进入内地。这几年再重新去一些地方,都已经认不出来了。我们见证了国家从一个比较落后的情况,慢慢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连三线城市都非常发达了。每一次回去看到(发展)都很开心。

  印象深刻的当然有,尤其是深圳。深圳因为比较近,我们又常常去那边打球,可以去吃东西买东西,几乎是每半年、几个月没去就会发现,我(印象中)在哪个地方的标志都不见了,整个大楼、地区都改了,变成另外一些新的东西,这个真的很厉害。

  我第一次到内地的城市是(上海),(当时)还是比较落后。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不得了,尤其是外滩附近已经非常繁华。

  以前我们常常听到,亲戚朋友在内地要求寄什么东西回去,希望寄冰箱、电视机等一些电器用品,还有一些原材料食物,都希望从香港寄过去。现在不需要了,现在太先进了。

  中新社记者:如今回头看北上发展的这个决定,有没有什么感受?这个决定为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谭咏麟:当然是更大的市场。我们从香港,还有(到)东南亚,(市场)其实已经很广了,在全球有华人的地方,我都会有我的市场,但是加起来都不够中国(内地)一个市场大。更多的歌迷、更多的观众能够享受我在台上那种投入,我就面对他们有一种回响、一种支持,就形成一种互动,对我们来说是更有动力的。

香港著名艺人、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得主谭咏麟日前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和我们娓娓道出他眼中的香港这25年。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李志华 摄
香港著名艺人、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得主谭咏麟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和我们娓娓道出他眼中的香港这25年。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希望香港年轻人多到内地交流

  中新社记者:作为香港乐坛的标志性人物,在这25年中,您见证了香港的哪些改变?

  谭咏麟:我们那个年代歌手不多,所以机会很多。现在每天都有新人出来,但他们的演出机会不是很多,所以真的期望能够有一个机构扶持年轻一代的艺人,可以让他们去发挥,这真的很难得。

  香港有很多年轻人对于内地完全不了解,也不懂。他们的脑袋里面听来听去可能是一些不好的消息、不好的资讯,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被误导。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到我们内地,比如说学生交流,或是年轻艺人的交流,去给他们一个平台。或者香港(特区)政府给一些基金,有人带队按时每个月交流,给年轻人到大湾区走一走,让他们开开眼界,了解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地步。

  年轻人回来后可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体验,之后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放在歌里面,让他们自己发挥出来,就更容易给香港其他年轻人介绍,慢慢用时间来再磨合。

图为旺角的弥敦道灯柱上的庆回归广告。<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李志华 摄
图为旺角的弥敦道灯柱上的庆回归广告。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机会都在“前”,都在大湾区里面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参与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您怎么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区域发展协同能为香港带来什么?

  谭咏麟:说到香港在大湾区方面的融合,之前有一首歌叫《前》,我觉得是比较有玄机的。因为“前”代表很多,我一直往前,往前看往前冲。还有前海,很多机会都在前海,香港都看得懂。年轻人也要看得懂,大家多方面去了解一下,看看自己适应哪方面,机会都在前面,都在大湾区里面。

  大湾区有交通优势,语言也能共通。现在全国的年轻人都往深圳走,在前海方面都有基地。以前我们说的科创基地都在,中药(基地)也在,大把机会现在都放在眼前,要能够抓住,好好地发展。

  随着香港现在整个情况稳定下来,还期望将来疫情也慢慢安定下来,我希望香港可以像以前一样,明天会更好!(完)

【编辑:刘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