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大湾区的“香港角色”:拥抱机遇 笃行不怠

大湾区的“香港角色”:拥抱机遇 笃行不怠

2022年06月24日 1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香港回归25周年)大湾区的“香港角色”:拥抱机遇 笃行不怠

  中新社香港6月24日电 题:大湾区的“香港角色”:拥抱机遇 笃行不怠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14.76万亿元人民币!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在2022年有望达到的经济总量,意味着大湾区将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这一提振各界信心的数据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的报告。

图为与深圳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的香港新界北,未来这里将建成北部都会区。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张炜 摄

图为与深圳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的香港新界北,未来这里将建成北部都会区。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三年多来,香港特区以“香港所长、国家所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大湾区建设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香港作为大湾区“持份者”的努力没有懈怠。

  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于2021年正式启动,香港交易所入股广州期货交易所;“港澳药械通”在港大深圳医院的试点工作完成,目前已有16种药品和11种医疗器械可在广东省卫健委审定的五家医院使用;香港贸易发展局于2021年推出GoGBA“湾区经贸通”数码平台,亦在深圳设立大湾区服务中心,支援香港企业发展大湾区的内销市场……

图为香港中环街头的“跨境理财通”广告。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张炜 摄

图为香港中环街头的“跨境理财通”广告。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2021年9月公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使前海成为深港合作的新起点。一个月后,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以及“双城三圈”空间格局概念。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纲领。香港将会把落马洲、新田一带发展为新田科技城,联同深圳科创园区组成占地约540公顷的合作区;香港科技园公司将启用“大湾区创科飞跃学院”及“大湾区创科快线”,并建立孵化中心网络,协助香港初创企业在大湾区发展。在跨境陆路交通方面,港深两地政府已成立“推动港深跨界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专班”,共同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

图为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开通首日的资料图片。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张炜 摄

图为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开通首日的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大湾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区际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出了实际要求。2019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签署了《就大湾区法律交流与互鉴的框架安排》,202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的会谈纪要》。2022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司法案例研讨会举行,三地的司法、法律及学术界人士共同探讨如何做好跨法域商事纠纷诉讼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进大湾区的法治建设。

  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持内地国企、民企的国际性、开放性,以及利用香港的高等教育优势,把包括华人在内的世界知名教授、专家吸引到香港,亦是“香港所长”。

  据了解,香港特区政府还持续支持香港专上院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办学。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园建设工程、香港大学开展设立深圳校园的筹备正按计划推进。

  大湾区的持续发展,为香港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粤语有个说法叫‘塘水滚塘鱼’,意思是一个鱼塘就是那几方水,来来去去就几条鱼,是变不出什么新花样出来的。”邓飞表示,香港青年向上流动的机会有限,香港青年应充分留意国家在大湾区的各种政策,尽量把自己的事业往大湾区乃至大湾区之外的内地去拓宽。

  香港特区政府在2019年3月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基础上,2021年又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收到毕业生求职申请超过2万份,目前已有近1100人入职。

图为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首日的资料图片。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张炜 摄

图为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首日的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日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南沙建成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到2035年,区域内港澳居民数量显著提升。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叶建明认为,南沙方案强调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加强青少年人文交流,帮助港澳居民解决到南沙生活工作的后顾之忧。

  人文交流共融也是大湾区发展的题中之义。全国青联常委詹胜说:“大湾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土壤、更丰富的营养,香港的文化产业正好把握良机,积极扎根其中,成长为文化的‘参天大树’”。(完)

【编辑:陈文韬】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