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中原古礼 成广府婚俗
广州人婚俗沿袭周礼而来 既贯穿中原传统婚俗 又融合中西形成本地特征
承中原古礼 成广府婚俗
读懂广州第五期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广州人的婚嫁民风,既受中原传统婚俗的影响,又自有粤式滋味。广州人旧时婚俗,既沿袭《周礼》之六礼而来,又畅通融合了广州的本地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代婚俗的繁文缛节逐渐被剔除,并被新婚俗精简更替,但许多带着浓浓广味的婚嫁民风依然传承下来,继而发扬光大。
文字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幸、苏赞 统筹/冯镜明
新式婚俗始于清末民初
新中国成立前,男女婚姻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多人婚后感情不融洽,家庭生活缺少幸福,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同时,这种婚姻制度有一套极为烦琐的礼法,要经“六礼”,送“三书”,即使贫寒人家,哪怕限于经济条件形式上只能因陋就简,但在风俗观念上也受害甚深。
西风东渐的清末民初,新式婚礼开始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拍结婚照、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形式在广州落地扎根、蔚然成风。新旧交织也拼出了一副生气勃勃的老广州风情画。
晚清年间,在西关等商贸繁荣的地方,新式婚礼开始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拍结婚照仪式便是由外国“进口”的。当时的很多年轻人,用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形式,或仅请亲朋好友吃喜糖,大家欢聚一堂,婚礼就算“大功告成”,既节省了开支,又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
根据当时流传甚广的一首竹枝词,新式婚礼应该是这样的:“碧藤轿子簇新花,婚礼文明半世家,吉服却嫌红锦俗,新人头罩白轻纱”。
如果有人既留恋中式的排场,又羡慕西式婚礼的时髦,他们也完全可以举行一个“中礼为体,西礼为用”的婚礼。在这样的婚礼上,你可以看到一身红衣的新娘坐着大红花轿,吹吹打打而来,可花轿上满满当当缠着鲜花和绿叶;你也可以看到穿着长衫,身上还拖着根红带子的新郎官与头戴白色婚纱的新娘相对而立,新娘深鞠一躬,新郎屈膝打千。现场呈现的情景是新俗旧礼,中西合璧,共冶一炉,相映成趣。
1912年11月某天,西关石榴巷黄家举行了一场“文明婚礼”。旧式婚礼的仪仗,黄家一样没用,全用鲜花绿叶装点,屋里屋外、门楣之上只用绿叶与鲜花装饰。结婚仪式上,新娘头罩白纱,手捧花束,与新郎交换指环,随后与新郎肩并肩,缓缓而行。这场新式婚礼引来大量市民围观,一时成为轰动坊间的新闻。
“六礼”沿袭周礼 百年前简化为“三礼”
“三书六礼”是旧时汉族婚姻习俗礼仪,可以追溯至西周的“婚姻六礼”,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三书”是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环节。广州的传统婚礼约略相同,整体来讲可以分为三个“总纲”———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也就是广州人常说的订婚、纳聘、成婚。
广州学者徐霞辉在《论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婚俗的变化》一文中介绍,广州传统婚礼极其繁缛,六礼中,“亲迎”是最热闹隆重的仪式。下九路光雅里一带集中众多专门经营婚事仪式的店铺,以“万福、丁财贵、多多福、颂多福、永全福”等比较著名。
“六礼”简化为“三礼”“四礼”
清末民初尤其是辛亥革命后, 广州婚礼删繁就简,将“六礼”简化为“三礼”“四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致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订婚、纳聘即交换聘礼、成婚。1929年10月15日, 广州社会局对市民采用新婚礼仪进行规定:结婚前后,旧俗中的送饼果、过礼、送妆、送烧猪等例,一概废除;结婚时喜酌,改为茶会,如必须餐会时,须以节俭为主。
随着风气渐开,传统婚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等礼仪逐渐被自由恋爱中的订婚、纳聘两个环节取代。由此,在近代社会革新多元的冲击下,广州人在婚姻观念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媒家馆、相睇等媒介形式出现;“阻头”“验贞”“开叹情”等陋俗渐渐势微;婚礼服饰出现西化现象等。虽然新式婚俗尚未成为当时婚姻生活的主流,但中西混杂、新旧并存恰恰寓示着广州婚俗正历经革新而逐步开启近代化的历程。
婚礼中新娘新郎服饰和用品的变化是婚俗变迁最鲜活最具体的表现。清末民初,追求新时尚的人们开始仿效西俗,改良服饰,使得婚礼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上世纪初,很多时尚人士喜欢将新式婚礼的照片公布于媒体,渐成风尚。1914年,香港华侨严淑姬与夫君黎明伟新婚并在广州度蜜月,后将婚礼及蜜月中的一些照片发表于1914年4月1日的上海《妇女时报》。照片中的新郎戴礼帽、着西服、打领结,新娘一袭白裙,头披婚纱手执鲜花,“新意盎然”。1914年12月16日《南越报》登载的“新闺中十二曲”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新式婚礼的情况:“相见礼,起立不胜情,夫婿人前烦介绍,鞠躬启口唤先生,态度最文明。”词中鞠躬致意和口呼先生的细节相对传统婚俗中的跪拜礼等确实凸显文明特点,难怪新式婚礼被时人称之为“文明婚礼”。
服饰用品折射观念变迁
新旧交杂的阶段,也少不了一些争执与纠缠。1913年,广州城内崔府街黄姓男子和一朱姓女子结婚,受过新式教育的准新娘要求以生花轿迎亲,而保守的男方却坚持用凤冠霞帔和彩舆。双方坚持不下,朱姓女子竟置之不理,成婚当日照常上课。男女双方对婚礼服饰用品的态度差异彰显双方不同的观念。
1909年第六期《时事画报》报道了名士黄季熙为妹妹黄绮芳改良婚礼的新闻。按照传统婚俗,女孩子待嫁前几日,都要哭诉一番,表达恋家难舍之情,这称为“开叹情”。黄季熙先把这个环节直接砍了,让黄绮芳穿上嫁衣后,与亲友从容相见,接受祝福,表达谢意。花轿一来,黄绮芳从容上轿,没有半点痛哭流涕的样子。《时事画报》对此称赞不已,称:“一切繁文末节,见笑大雅者,概为删除,此盖可作社会之导师,而为粤俗放一光彩矣。”
在传统的广府婚礼上,有一个人们无法忽视的人——她对传统婚礼习俗礼节了然于心,吉祥话张口就来,她就是被称为新娘“守护神”的“大妗姐”。
“大妗姐”最早出现于宋代。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妗姐”的主要工作是安排整个婚礼过程,指导新人一些传统礼节等。尽管历经时代变幻,但这一婚礼中的重要角色还是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广州人迎亲 一定要走“好意头”路
然而,旧礼俗在漫长岁月里刻下的烙印,在清末民初广州人的结婚礼仪中还是显而易见的:礼饼不再请媒人担,但还是要雇出租车送过去;新娘不必打大灯笼,但光天化日之下还要打着手电筒;汽车代替了花轿,但要专门兜到有着吉祥喜庆意味名字的马路转转,走“好意头”路成了广州人迎亲的一大特征。
广州的道路名称不像纽约、芝加哥那样是“坐标式”的,也不像北京、上海那样,在一座城市里能找到各个城市的名称。但是,广州的路名有着特殊意义,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路名里“吉”多“福”多“如意”多。为了取得好兆头,讨口彩,迎亲队伍往往要兜到“吉祥路”“如意坊”“逢源路”等有着吉祥喜庆意味名字的马路转转。
迎亲队伍在吉时接上新娘后,接着就会绕道那些“好意头”路。比如,早上9时出门接新娘,下午1时前要到男家,那就要用好4个小时的时光:从男家出门到女家,接到新娘后开车绕路,再回到男家。若时间充裕及新郎新娘不介意,可以多绕一些路,吉祥路、连新路(与“连心”谐音)是必须要走的,这两条路比较开阔,且处于市中心,走起来比较方便。此外,迎亲队伍还可以选择绕道康王路、宝华路、多宝路、逢源路、百子路等,也可以选择六条带“福”字的路,即同福路、惠福路、永福路、恒福路、盘福路、万福路。
100多年后的当下,随着汽车的普及,迎亲队伍走广州“好意头”路的婚礼习俗不仅没有式微,反而越发成为时尚,得到越来越多的新人认可。前几年,笔者远在白云区江高镇的亲戚嫁女,新郎迎娶新娘时就别出心裁驱车通过华快,特意绕道越秀区东风路,前往连新路、吉祥路行走一周,后转入盘福路再往黄埔区。
何为三书
古人在六礼程序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证明婚姻效力的文字记录,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是订亲的文书,在纳吉时,男方家交给女方家的书柬。
礼书是在纳征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是迎娶新娘的文书,是亲迎即新郎到女方家里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何为六礼
第一礼——“纳采”
即提亲。媒人牵线促成后,往往由男方先向女方提亲,个别也有女方向男方提亲的。提亲时男方送雁作为礼物,后来演变为以鹅、鸡或红包代替。
第二礼——“问名”
“问名”包括合婚、相亲(双方家长见面)、议聘奁(一般是男方出聘礼、女方送妆奁)等。
第三礼——“纳吉”
“纳吉”俗称“文定”或“住年庚”,指正式办理定亲手续,男家派人将笺及聘礼送往女家。
第四礼——“纳征”
“纳征”俗称“过大礼”或“行茶”,男家向女家送聘金、饼食、肉类及红枣、花生、桂圆、荔枝等礼物。
第五礼——“请期”
“请期”俗称“送日子”,即指男家通知女家具体婚期。择日后男方准备新房新床,女方准备嫁妆。
第六礼——“亲迎”
“亲迎”程序更加繁复。婚礼前一天五更时分,新郎在伴郎陪同下,来到村庙,将菩萨神位接回家中供奉,屋内外各门口及巷口贴上对联,并将各人送来的贺联及礼布、匾额挂于厅堂,舅父送的挂在正中央,其余的按尊卑、亲疏、大小顺序分挂两边。新娘要“开脸”——即用两条线互相绞合,将脸上的汗毛夹去,表示从此不再是“毛妹仔”(毛丫头)。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分别在家行“上头”礼,即向天空及祖先神位跪拜行礼。之后,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故称“亲迎”。迎亲队伍带着厚礼浩浩荡荡依次而行、“八音班”沿途秦乐,直到女家。
黄昏时分,新娘在八音锣鼓的催促下上轿,在大妗姐、新娘兄弟和伴娘的陪送下来到男家。男家鞭炮齐鸣迎接新娘。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先,再拜高堂,最后新人交拜。接着举行合卺交杯礼,俗称“洞房”。
次日早晨,新郎新娘起来,得向家翁家婆及各叔伯行拜请茶,然后新娘要去“陪娘仔”。第三日称为“三朝”,男家要准备粉团等,给新娘带回娘家去,叫做“返面”(回门)。第四日,差不多各事都完结了,新娘卸下妆饰,穿上平常的衣服,重拜祖先,再与家人相见。
新粤中婚事所用之迎亲彩舆,有金翠辉煌者,有红缎平金者,以金亭翠亭陈设礼物,及其仪仗之鲜明,灯彩之富丽,诚各省不及也。
——清·徐珂
古籍里的广府婚礼
三朝亲戚探新娘,
去去担茶遣婢忙。
线络挑来红捧盒,
煎堆斗大好油香。
——清·陈冲
锦绷绣袱裹层层,
酒酌添丁喜气腾。
从此宜男联吉兆,
房中新点亚婆灯。
——清·江仲瑜
谁家心抱喜筵开,
迎得花公结彩来。
不识疍家定谁胜,
隔帘催换打糖梅。
——清·李调元
大湾区精选:
- 2025年01月16日 22:42:04
- 2025年01月16日 22:39:48
- 2025年01月16日 19:41:09
- 2025年01月16日 18:46:13
- 2025年01月16日 16:46:10
- 2025年01月16日 11:46:51
- 2025年01月15日 23:12:14
- 2025年01月15日 18:06:35
- 2025年01月15日 16:49:09
- 2025年01月15日 16: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