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实行休渔期“最严执法季” 共查获20余条违规渔船
央广网杭州6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休渔期、禁捕期的设置是为了保证物种繁衍,维护生态平衡。在海洋伏季休渔期间捕捞水产品,不仅严重影响鱼类生长繁殖,更可能因捕捞区域触犯我国及他国法律法规。近日,浙江台州开展全面伏休后首次联合执法行动,共查获20多条违规渔船。
今年浙江实行最为严厉的休渔政策,所有应休渔船捕捞许可证都要集中到当地渔业局保管。各供油、供冰企业在为渔船补给时,需要核对渔船出示的捕捞许可证原件。
油和冰是渔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资,本省偷捕渔船的油和冰又是从何而来呢?不少渔民表示,油料应该来自于海上走私油船。台州海关缉私分局侦查员杨勇华说,走私成品油与目前国内市场成品油之间的巨大差价,导致走私团伙屡禁不绝。
杨勇华介绍说:“成品油相比较国内的市场价格,每吨差价在1500块钱左右。高额利润导致他们铤而走险,实施柴油走私。”
和老渔民的话相印证的是,这次除了查获违规渔船外,还抓获了4条走私油船。
油料可以在海上补充,那冰呢?目前台州还没有海上制冰船,渔船加冰还是需要依靠陆地。然而冰的生产技术含量很低,大部份水产冷冻厂、冷库都能生产,而且冰的销售范围非常广,偷捕渔船很容易就能买到。
同时,偷捕渔船还有非法渔运船的帮助。一位被抓获的非法渔运船老大表示,在东海外海,没有船名、船号的偷捕渔船数量不少,大多来自山东。渔政部门在禁渔期加强执法之后,偷捕渔船不敢上岸,非法渔运船则带着冰块和柴油出海,一方面收购偷捕渔船的渔货物,另一方面为偷捕渔船提供冰块和柴油。在海上,已经形成了偷捕和偷销的一条产业链。
执法监管主要分海上和陆地两块。海上执法最大的难题是无法有效覆盖。以台州为例,全市共有300吨级以上渔政船5艘,执法队员不到100人,需要监管7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本地5000多条渔船和不知数量的外地渔船。
省人大代表、温岭石塘渔民郭文标说,就算在海上发现了偷捕渔船,也很难将他们抓获。“我也参加过执法。去执法时,怕伤到人家的船,又怕把他船撞翻了,要考虑他们的安全问题。山东籍、福建籍,还有本地的三无船,如果不合作的话,你根本无法去抓。”
相对来说,陆地监管更有效果,特别是销售环节。从常理上说,堵死销售环节,让偷捕渔船无利可图,偷捕自然就会随之消失。因此,今年浙江休渔出台多项新规:休渔期间,关停所有鱼粉厂;向各大水产市场派驻工作组,实行全天候监控;冷库月初存量登记、月末核实;对新鲜渔获物实行来源登记制度。可以说,全省在销售环节布下天罗地网,偷捕渔船很难找到漏洞。
不过现实中,这些偷捕渔船用一个很简单的招数就能打破所有障碍:浙江不能卖,那他们就把渔获物卖到外省去。对于这种现象,本地执法人员有心无力。
台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支队长杜华忠说:“其它省份我们不好多说,他们可能有他们的监管措施,但至少对规内渔船的管理,肯定没有浙江这么严。”
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夏季休渔制度。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进行过调整和完善。但由于我国东海、渤海、黄海、南海等海域伏休的时间并不一致。当浙江还在休渔期时,山东、福建等地的渔船却可以出海捕捞。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本地渔船在港内停得好好的,外省的渔船却偷偷驶入禁渔区,大肆捕捞。业内人士建议,我国休渔制度实施了20多年,是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了,可以每年改进一些,比如江苏、福建、上海和浙江可以先统一休渔期,再慢慢扩展到全国。
东海渔业资源日渐衰退,要想保护渔业资源,除了全国统一休渔期,杜绝偷捕外,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压缩捕捞强度,引导渔民转产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