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打造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18.7平方公里,18万城市人口
石柱 打造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7月1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年编制)》。未来几年,石柱县将围绕沿江万亿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内重要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和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一定位,争取将县城打造成为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将达到50%,城镇人口约21万人(其中县城约1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8.7平方公里。
“从2012年开始修编到获得市政府批复,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石柱县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方案不仅大大缩短了制定时间,而且其论证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为全市其他区县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提供了借鉴。
提档升级——县城急速膨胀,原有规划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大计,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只有通过科学规划,才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
2005年,石柱县人民政府编制了《石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2005版规划)。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石柱县城市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5版总规实施至今,规划时效性过半,既定的城市建设物理空间已经饱和。其间虽然通过2009年总规修改对城市的用地布局作出了优化调整,但总体指标及框架并未突破,仍不能解决石柱县城市建设用地缺乏的矛盾。由于建设用地超规划运行,用地结构不均衡发展,导致市政、交通、绿地及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因此2005版规划已不能适应石柱县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规划修编迫在眉睫。
2012年5月,石柱县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正式启动。
示范城乡——将总体规划做在前头,多家单位联手提供技术支撑
“石柱县2013年城乡总体规划在全市区县规划编制中具有示范效应。”市规划局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年编制)》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作为全市各区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样板进行推广。
按照常规方式,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一般是就城市论城市。而石柱县自2012年5月启动县城总规修编以来,编制工作却一直“按兵不动”,缘何?
“我们将城乡总体规划做在前头,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预见性。”石柱县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与规划编制的多位专家数次深入现场,首先对城乡发展定位、城市产业发展、人口与城镇化发展、城乡空间管制规划、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城乡综合交通系统、县城空间发展等进行专题研究,待形成专题论证报告后才正式开展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含县城总规修编)工作。7大专题中,县城空间发展专题最为重要,为此石柱县对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约34平方公里)进行了1:500地形图测绘、矿产压覆、文物压覆、地灾评估、规划环评等工作,最终确定了县城规划建设用地18.7平方公里的范围。
据了解,此次修编,石柱县委托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为主要编制单位,同时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参与编制,实现了强强联合。其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主要负责区域性规划的掌控与衔接,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主要负责石柱县的交通架构分析。3家单位各展所长,相互补充,使石柱的总规更具合理性、科学性。
创新举措——专门机构,倒排行事历,每周一通报,用1年完成原来3-4年的工作任务
“通常县城规划修编至少要3-4年时间,而我们从2012年开始修编到取得市政府批复,仅仅用时一年多。”石柱县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去年5月,石柱县便展开新一轮县城总规修编工作。为积极推进该项工作,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县城总规修编办公室,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及时为规划编制单位提供所需资料,同时沟通和反馈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总规修编行事历,将地形图测绘、文物压覆、矿产压覆、地灾评估、规划环评等工作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各个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得工作更加便捷化、高效化;每周一通报,由县城总规修编办公室对各项工作的进度进行汇总,分类评估后再对下周工作进行周密的安排。
在修编初期,石柱县邀请了市级测绘院到县城进行1:500地形图测绘。其间,规划局和测绘队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将原来半年的工期缩短到了3个月,为县城空间发展专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个案不胜枚举。
山水融合、全域考量、功能分区 石柱县新总规三大特色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年编制)》的正式获批,将为石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石柱县城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该规划不单单把关注点集中在县城,而是综合研究了全县的资源环境,体现了以下三大特色。
山水融合:山存林、林生水、水养城、城载人
县城建设用地布局充分考虑了山体、河流、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环境,将城市绿地格局由从前的点(散)状变为片(块)状分布,使绿地系统和山体相互契合,充分体现了“山存林、林生水、水养城、城载人”的理念,实现开门即见绿、户户有绿色。
全域考量:“一核”+“两圈”+“三带”+“四片”
县域空间结构将更加合理,全县将形成“一核两圈三带四片”的发展格局。“一核”即石柱中心城区,“两圈”即“大黄水生态旅游圈”和“西沱临江工业经济圈”,“三带”即东西城镇发展带、北部城镇发展带、东南城镇发展带,“四片”即西沱、黄水、南宾、马武。
功能分区:“一城五片”,各片功能不同
根据交通区位的改变,对城市中心功能区进行重新划分,由原来的四片区变为五片区,形成“一城五片”的空间发展格局:鲤塘坝片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城东片区(以物流商贸为主)、旧城片区(以政治经济为核心)、火车站片区(以物流仓储为中心)、甑子坪片区(风貌民俗居住区)。本版文/李安楠 秦河龙 谭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