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黄梅戏不能舍弃老观众,不能脱胎换骨改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吴琼:黄梅戏不能舍弃老观众,不能脱胎换骨改变
2010年03月29日 15:45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吴琼在严凤英纪念馆。王晓溪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模仿严凤英

  连她儿子都分辨不出来

  记者:这次跟着你到安徽采访严凤英的家人,看到你和他们都很熟悉亲密,你们已经认识很多年了吧?

  吴琼:是啊,我20多岁刚到团里不久,王冠亚老师给我排了个戏《孟姜女》,我就天天到他家里去,也经常混吃混喝的。他的两个儿子小亚和小英也都跟我蛮好的。小亚跟我也合作过很多次,给我的戏做过配器,拉过大提琴。他继承了父母的基因,是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果环境更好一些,肯定会有更大的建树。小英现在在深圳的一家文化公司,为了纪念今年严凤英诞辰八十周年,我们也商量了好几次。

  记者:王冠亚和你聊过严凤英吗?

  吴琼:王老师经常谈起严凤英,他的家里始终挂着严凤英的大照片,他对严凤英很有感情的。他也经常和我聊起严凤英的唱腔特点,在创作《孟姜女》时经常对我提到严凤英创作角色时的状态,说她会为一句唱翻来覆去地琢磨。通过跟王老师的接触,让我对严凤英有了很多的了解。严凤英去世后,王老师四十多年始终是一个人,不肯再找个伴,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他现在八十多岁,腿脚很不好,只有一个保姆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记者:那你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学严凤英的呢?

  吴琼:我是学校毕业后才开始学的严派,是因为偶尔一次打水的时候忽然听到广播里放严凤英演唱《牛郎织女》的一段,我听了很感动,于是就开始着力地学。听她的录音带,看她的电影,为了学她,还专门买了一台好大的留声机,反复地放她的录音,天天练。最开始只是模仿,但学的基础蛮扎实的,后来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我虽然没有见过她,她也没有直接教过我,但我在心里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2008年,我举办个人演唱会也是纪念她逝世四十周年,表达一种后辈对前辈的继承和敬仰。

  记者:听王小亚说,你那个时候天天去他家听严凤英的录音,模仿起来惟妙惟肖,连他都听不出来。

  吴琼:是啊,有一次王老师放我的录音,问小亚:“这是谁唱的?”小亚说:“我妈妈唱的啊!”

  我和严凤英一样

  都不会委屈自己的感情

  记者:那天站在埋放严凤英骨灰的雕塑前,我看见你落泪了,那个时候你想到什么了呢?

  吴琼:我以前也去过那里,雨蒙蒙的天气去献花。一站在那儿,看到那座雕像,心里的情感就很复杂。其实我跟她也没有血缘关系,我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内心深处被触动了。尤其是了解到她那些情感上经历的缠绵纠葛后,就像我们《严凤英》这个戏的导演所说:“她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我现在再去听她唱她的作品,也会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像《天仙配》里有一段七仙女哭董永的唱段,她的哭完全不像是表演,就像是从心里哭出来的一样。她后来拍电影时,导演也说她哭得太真了,是不是把生活中的伤心都融入到里面了。

  记者:和严凤英相比,你的事业和生活都顺利和幸福多了,可你曾说自己的性格和对待感情的态度和严凤英有相似之处,是指哪方面呢?

  吴琼:我觉得我们很相似的地方,在于都敢于舍弃,都不会委屈自己的感情,活着不是为了别人,不会因为顾忌别人的说法而对自己的情感优柔寡断。所以我觉得严凤英其实也很现代,她的内心蛮强大的。性格方面,可能我们都挺开朗、开放的,在艺术上不固步自封。我的性格这几年其实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更敢闯、更勇敢,带着四十多人的吴琼艺术团走南闯北。现在随着年龄大一些,看问题考虑的更全面了,对很多东西也更懂得珍惜。

  记者:你和严凤英一样,也是从小就表现出了艺术天分吧?

  吴琼:是啊,搞艺术一定需要天分。不过我也和严凤英一样,遭到家里反对。我上学时在县城里表演,正在舞台上演着,我妈妈听说了就跑到剧场里要把我拽下来。她觉得学唱歌跳舞不正经。后来我也是背着她,考上了安徽省艺术学校。

  记者:和你接触多了,觉得你在生活上很随意,甚至经常素面朝天,不像个女演员。

  吴琼:也许这点也和严凤英挺像的,我不喜欢把时间花在梳妆台上,我经常很长时间不照镜子,我照镜子的时间还没有我老公多。我的头发也总是直发。我的性格比较随意,我总觉得“好看不好看,台上见!”我觉得演员最美好的一切应该展现在舞台上。生活中,内心很强大,很健康就成了。我现在每天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做瑜伽的时候,都会觉得:“生活真是幸福!真是美好啊!”

  黄梅戏改革

  不能走脱胎换骨路线

  记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把严凤英搬上舞台的呢?当初模仿她的时候想过将来要扮演她吗?

  吴琼:是这四五年来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最开始不敢动,怕写不好,让大家失望。后来这个想法越积累越激起我创作的欲望。而且现在也拥有了整个都非常一流的创作阵容。严凤英的家人也都挺支持我的。王老师一直很关注我,我每年都会回安徽演出,上次演《江姐》时,他的腿脚那么不好,还坚持到剧场看我的戏,他非常喜欢我的表演,并希望我把严凤英更多的作品搬上舞台。

  记者:你们在《严凤英》这个戏中,会怎样表现她这个人物和她的感情呢?

  吴琼:我们会用一种很平实的方式来表达,不是唱高调,而是很平实地表现她的艺术成就和情感经历。让人就好像是在看她的传记,而且会在其中找到情感的对应点。

  记者:有人说,严凤英之于黄梅戏,就相当于梅兰芳之于京剧,是这样吗?

  吴琼:差不多,而且是她把黄梅戏从一个完全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戏变成全国人尽皆知、到今天还让无数人痴迷的著名剧种。如今安庆人对黄梅戏也依然有着浓厚的感情。

  记者:你是不是也希望通过《严凤英》这个戏,让大家更加重视黄梅戏?你对黄梅戏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想法?

  吴琼:严凤英的东西到今天都不过时,我现在听她的作品还是非常赞叹。一个剧种或一个人要想不被淘汰的基本动力,就要考虑到受众群,与时俱进也很重要。黄梅戏的优点在于包容性很强,但我觉得要立足于本剧种自身特点,改革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其实我自己在戏剧改革上涉足的很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唱黄梅歌,加进电声、摇滚;九十年代又跟金铁霖学声乐;后来又一直在广播艺术团。但我现在的步子小多了,这么多年一直不做大剧目,而是循序渐进的,就是为了了解观众的需求。因为我始终认为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考虑,不能舍弃老观众。我在舞台上的表演也是一种对市场的调查,和观众之间直接的交流,才能体会到哪些地方调整会更合适。黄梅戏要想给观众美好的声音记忆,更重要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而不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本报安徽特派记者 王润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