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间谍“设计”了007 现实中间谍命运各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真间谍“设计”了007 现实中间谍命运各异
2010年03月02日 09:55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书揭示了在绝密档案背后不为人知但又曲折真实的传奇故事。007为什么能在银幕如此走红?到底有没有007这个人?如果有,他是谁?46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

  真间谍“设计”了007

  一部拍于1962年的电影,46年时间里一共拍了22部系列。全世界共有超过20亿人次的观众看过007。007为什么能在银幕如此走红?到底有没有007这个人呢?46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到底谁是真正的007?

  伊恩·兰卡斯特·弗莱明,二战时在英国海军情报处工作。曾搞到最完整的西西里岛防御工事和雷区分布图,为盟军攻占西西里岛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人说,他就是007。

  解密档案中,对弗莱明有这样的描述:仪表堂堂,智力超群,和同事相处融洽,讨人喜欢。最喜欢射击和散步,讨厌房间里有鲜花,喜欢鱼子酱和不甜的马提尼酒。他的这些爱好不禁让人想起电影中007的种种特质。

  电影中的007詹姆士·邦德像他一样也讨厌房间里的鲜花,也喜欢鱼子酱和不甜的马提尼。其实,弗莱明在英国间谍机关的冒险生涯远比邦德的要精彩得多。事实上,间谍人物007正是出自于他的笔下。

  在一个偏僻的热带小岛上,弗莱明从情报机关退休后就开始了对007的创造。在熟悉的生活中,无数间谍朋友在他的笔下回到了他的身边。他一共写下了14部007间谍故事。可故事写到快要脱稿的时候,主角的名字还定不下来。一天弗莱明盯着打字机冥思苦想发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桌上一本他最喜欢的书。书的作者名叫詹姆斯·邦德。从此007便有了自己的名字:邦德,詹姆斯·邦德。

  弗莱明是这样设计邦德的:英国国籍,编号007,身高183厘米,体重76公斤,蓝眼睛,黑头发,右脸颊、左肩、右臂有疤痕,肤色较黑,擅长射击、飞刀、搏击、滑雪,精通法语、德语、俄语,对其他语言也很有天赋。

  波波夫:邦德最接近的写照

  1952年1月弗莱明写出了邦德惊险小说中的第一部《豪华赌场》,54年后的2006年,这部小说被拍成了007系列电影中的第21部《皇家赌场》。那么,弗莱明笔下的007和他众多的间谍朋友中间哪一个最相似呢?

  在完成两次暗杀任务之后,邦德获得了杀人执照,英国军情六处007号间谍正式诞生。而他的第一次任务,就是监视一名恐怖分子。身为军情六处第一赌博高手的007被派前往赌场执行任务。并不完全信任邦德的上司M,安排了一个漂亮迷人的女特工监管交给007的赌金,这让邦德很是不爽。但当两人出生入死多次躲过致命袭击之后,他们互相吸引,邦德甚至为她萌生了退隐江湖的念头。然而,致命危险接踵而来……

  22部007系列电影的轰动,带动了很多的相关产业和附属产品,也成就了一本书的畅销。

  “1941年,皇宫饭店。我身上带着德国间谍机构给我的8万美元美国之行的行动资金。我打算把这笔钱交给英国情报机关军情六处。我把那8万美元带在身上而不存在饭店里,是不愿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下楼时我仍然发现不管是喝咖啡、还是吃饭,总有个男人跟着我……”

  达斯科·波波夫,回忆录《间谍与反间谍》的作者。显然,在写这本书之前他也是个间谍。在本书这个章节,他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为了反跟踪溜进赌场拿公款豪赌,而当他压下5万美元赌注的时候,那个跟踪他的人是如何脸色变得铁青,对他怒目相向的。而当他最终收回赌注时那个人又是如何笑容满面的。

  波波夫在书中提到的那个神秘的男人究竟是谁呢?为什么两本出自不同间谍之手的书对同一个场景的回忆和描述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呢?显然,这两个写书的间谍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弗莱明,007系列小说的作者。1929至1933年间,任路透社驻莫斯科记者,二战爆发后,他成了英国海军情报处处长的私人秘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创作邦德这个形象奠定了基础。1940年到1944年,弗莱明和波波夫都曾为英国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工作,两个爱写书的间谍原来是同事。而且彼此相互了解。

  波波夫在自传中写道,“我和弗莱明确实在里斯本相遇,在我准备去美国前的几个星期中,他成天跟在我后面,也许他把那天晚上赌场里发生的事情发展成了邦德的冒险故事。”而这也应该就是邦德和小说原型波波夫之间最接近的写照了。

  双料间谍的危险生活

  看过007小说的波波夫在自传中这样描述他和邦德的关系:“有人告诉我,弗莱明说他小说中邦德这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按照我这个典型和我的经历写成的。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邦德,恐怕在间谍舞台上他难以生存48个小时。”

  电影、小说和现实的区别,有时候是残酷的。如果在真正的间谍舞台上,007邦德绝对活不过48小时,那么像波波夫这样一个货真价实的间谍又是靠的什么活过一个又一个48小时的呢?

  007的创作者弗莱明曾经在路透社当过记者,而波波夫则是一个南斯拉夫的富家子弟,人脉关系极广。显然,这两个人都具有明显的间谍特质。如果说弗莱明以波波夫为原形创造了007系列,而波波夫又几乎全盘否定了007的真实性。那么这个007原形波波夫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呢?他是如何成为间谍的呢?真正的间谍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1940年,年仅28岁的波波夫是当地一个名声不错的律师。一天,波波夫因帮助生死之交约翰尼·杰伯逊而阴差阳错地迈出了间谍生涯的第一步。事后约翰尼才告诉波波夫:他是德国军事情报局的人,上次请波波夫帮忙也是他的上司示意他这么做的。上司对波波夫的行动很满意,希望跟他好好谈谈。

  德国军事情报局在指令约翰尼发展波波夫的一年前就把波波夫的背景和个人情况调查得一清二楚,认定波波夫是块做间谍的料!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波波夫在成为纳粹间谍之后,又同英国情报部门合作,成为了一个危险的双料间谍。而波波夫也深知,一个双料间谍注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作为一个双面间谍,谎言是掩盖身份的最常用的手段。在波波夫所处的那个年代,测谎仪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来测谎呢?这种药物现在一般用作麻醉剂,但在它刚出现的时候,却是最常用的测谎液。

  在英国情报机关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提供的波波夫的档案中是这样记载测谎经历的:波波夫在接受测试后的一小时,药力减退,波波夫没有透露任何消息。几个小时后,波波夫又被注射了50毫升测谎血浆。约翰尼增加了审问难度,波波夫还是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最后他晕过去了。

  这两次测谎只不过是一次真正审讯前的实验,因为当天晚上德军情报局将对波波夫进行审问。而这次实验,是由于约翰尼提前得到消息:有柏林专家要来审问波波夫。约翰尼设法搞到这种药品来试验一下。为了保全性命,波波夫只能拿自己做试验,看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药性。约翰尼后来开玩笑说波波夫可以拿到奥斯卡“最佳失去知觉演员奖”。

  波波夫所面临的危机是,双重间谍在隐藏身份的同时,必须出来继续执行双方的任务,这样他也就面临被第三方、第四方怀疑的可能,随时都有可能遇到致命的危险。现在终于可以理解,波波夫为什么会说那句话,“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邦德,恐怕他在间谍舞台上难以生存48个小时。”

  波波夫在自己的间谍生涯中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险情,但最后总是凭他自己的机智和那么一点点运气化解开,活下来,这样才有了他在战后写的这本书《间谍与反间谍》。

  现实中间谍命运各异

  弗莱明在创作007系列小说的时候,除了波波夫之外,他众多的间谍朋友们,也都曾是他的创作源泉。最近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推出了一个系列展览:“非你勿视——伊恩·弗莱明与詹姆斯·邦德”,描述了一个完美特工应该具有的特质: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经过特工训练,拥有出色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及完美的判断力,能够随时保持头脑清醒,对情报事业有献身精神和广博的生活经历。这些和007电影中的邦德几乎完全一致。对于人们关于谁是007原型的猜想,弗莱明唯一的一次表态是在1962年10月,当时他称邦德是一个真实间谍的传奇版本,这个人也许就是威廉·斯蒂芬森。

  威廉·斯蒂芬森的公开身份是英国安全协调局组建者,他曾培养了5名中情局局长。弗莱明就是根据斯蒂芬森亲历的真实世界,演绎出了007系列小说中的《金手指》中的情节。

  弗莱明塑造的007所向无敌,从不失手,然而小说只是小说,电影只是电影,现实中各种间谍的命运却是各不相同的。

  1957年6月,一具身穿潜水服的尸体被冲上了英格兰南部的一片海滩。由于长时间在海水中浸泡,尸体的脑袋和双手已经没有了,很难辨认。各种资料显示,他很有可能就是莱昂内尔·克莱伯。他的公开身份是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在执行一项绝密的潜水任务后就再也没有上来。

  2007年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一些有关此人的档案,但没有明确透露他失踪或死亡的原因。英国国家档案馆称,有关他的档案要到2057年才能全解密。正如波波夫自传里那句名言所说,“要让自己在风险丛生的环境中幸存下来,最好还是不要对生活太认真。”

  二战期间,有的间谍活了下来,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的离奇死亡或消失。那些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根本就没有资料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的间谍,对他们隐姓埋名的生活,他们的生死我们又知道多少呢?也许有一天,他们的档案资料跟波波夫的一样会重见天日。

  战争结束后,波波夫在法国南部定居,开始写回忆录《间谍与反间谍》。1981年去世。在他1974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对间谍生涯有这样的描述:“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胜利了不可宣扬,失败了不能解释。我的武器就是谎言、欺骗和谋杀。但我并没有觉得内心不安,因为这只是战斗对我的考验。”

  摘自《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