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竹光:中国强健之象征
赵竹光(1909~1991)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健美运动奠基人。
从一个体弱多病的书生,变为魁梧健壮的青年,赵竹光只用了1年时间。
这是1929年,刚刚进入上海沪江大学的大一新生赵竹光,体重只有36公斤,时常生病。这所高校实行的是成绩末位淘汰制,后几位将被校方斥退,这种紧张残酷的氛围,更让这个广东新会人力不从心。
不过,一本名为《肌肉发达法》的小册子,却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命运。
这是美国一家健身学院的函授教材,赵竹光从一个南洋华侨同学那儿借到了它,并依照上面的方法,开始日复一日的训练。1年后,他的体重增加到60公斤以上,细软无力的四肢,布满了栗子般的肌肉,以前时常出现的头晕乏力、腰酸腿软,也都没有了。
在这个年代,由德国人新创的这项体育运动,也刚刚在欧美各国流行起来,绝大多数国人并不知晓。看到赵竹光的变化,周边同学“为之大惊”,他们群起仿效这种健身训练,一时间,健美运动在沪江大学内形成热潮。
在赵竹光的倡导和组织下,1930年,热衷此道的大学生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健身组织——沪江大学健美会。“健美”这个名词,也是由担任会长的赵竹光第一次提出。
这个自幼酷爱文学的年轻人,写下了一篇气势雄壮,极富文采的创刊词。他这样写道:“……这是我们的第一声,不是鹿鸣,而是巨狮的雄吼。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洪声,可以引领垂死的人们重新获得他们的生命,可以令醉生梦死的人们惊醒。这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福音。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滋润灵魂的补品;从这里,我们可以尝到生命之甘泉。”
随后,这个被后世誉为“中国健美运动之父”的年轻人,又创造了中国健身运动史上的数个第一。
1934年,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的赵竹光,把《肌肉发达法》翻译成了中文,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部健美著作,上市即被抢购一空,先后再版了三次。
1940年,他又一手创办了上海健身学院。这所地处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健身学院,是中国第一家用近代科学方法指导身体锻炼的学校。其校训也为赵竹光所制订,即“健全的身体,健全的头脑,健全的人格,健全的灵魂”。
上海健身学院开办后,经常来参加锻炼的多达五六百人。这项源自西方的体育运动,也随着这些健身爱好者逐渐传播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1945年10月,上海市民欢庆抗战胜利大游行时,上海健美界派出了3台载有人体健美运动员的大卡车,“围观者甚众”,并被报纸称为“中国强健之象征”。
1949年后,赵竹光将上海健身学院和个人搜集了十多年的全部运动器材,悉数交给了国家,他则栖身上海体育科研所,从事着健美和举重方面的科研工作。除了亲密的友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脸色红润,浓眉大眼,说起话来一口广东口音”的老人,是当年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赵校长”。
但还是有人记得他。1987年一个夏日,赵家来了一位在科威特经商的华侨。这是上世纪40年代赵竹光一手创办的中国第一本健美杂志《健力美》的老读者,辗转打听到赵家地址,专程从科威特赴沪拜访。有感于赵竹光家中简陋,他拿出200美金作为见面礼,却被赵拒收。
上海体育馆开办了健身馆,赵竹光被聘为顾问。消息传开,登门求教者“每日盈门”,他总是热情接待,义务教授。体育馆托人送来50元顾问费,赵竹光执意不收道:“倡导和普及健美,乃是我一生的职责和义务,如果说到报酬,国家已经给了我工资,怎么能再拿呢?”
除了健身,这个老人一生再无他求。家中那座10平方米左右的小天井,是赵竹光从事“美妙事业”的最佳场所。在这个地方,他进行着推迟衰老的“艰苦奋斗”。每天清晨,他都在小天井里举杠铃、练俯卧撑、拉扩胸器、做徒手的自力抵抗操。
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家人记得一个场景:73岁的老人,反复地弯臂举起35公斤重的杠铃数百下,在颈部压上15公斤重的杠铃片,再做数十次俯卧撑,他的脉搏始终保持在60次上下,胸围、颈围、大腿手臂围等指数,也还接近于年轻时的最佳状态。
记者 林天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