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芭蕾舞剧《白毛女》 中国舞剧的经典
1945年:中国首部民族新歌剧 解放战争最响亮的口号:“为喜儿报仇”
2009年年底,中央歌剧院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新排演了中国历史上的首部新歌剧《白毛女》。这一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原剧的风貌基本得以再现,但美声唱法与大管弦乐队的映衬,仍然使其焕发出一种新时代所赋予的荣光,正如她在此前的每一度改变。
或许,《白毛女》可以称得上是新中国舞台上最“多变”的一个剧目了。
“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屋顶上是人,墙头上是人,树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凄凉的情节、悲壮的音乐激动着全场的观众,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这是丁玲笔下延安群众观看歌剧《白毛女》的情景。
20世纪40年代初,在晋察冀边区广泛流传着“白毛仙姑”的故事: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法力无边,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便是《白毛女》故事的雏形。
当时在晋察冀日报社工作的李满天听到这个故事后,将其写成小说《白毛女人》,并托人带给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周扬看后,当即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歌剧,并把主题确定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在经历一系列尝试之后,由青年诗人贺敬之、作曲家马可等组成的创作小组终于领悟出“《白毛女》是一部写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民族歌剧”。他们继承传统戏曲中的部分表现手法,同时运用了话剧及西方歌剧元素,成功创作出民族风味极浓又带有时代色彩的歌剧《白毛女》。
由于当时延安的著名演员林白生病,女主角“喜儿”的担子便落在了“有着清风一样歌声”的王昆身上,那时她年仅19岁。
1945年4月28日,即中共七大召开的前一天,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全国1000多名代表以及在延安的各机关首长,几乎都赶来了。演出引起了轰动: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一同起立鼓掌,周恩来、邓颖超、罗瑞卿等领导破例到后台向剧组祝贺。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专门派人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观感:第一,这个戏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很成功;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直到很久之后,人们才得知“枪毙黄世仁”是刘少奇提出来的。这之后,“黄世仁”“穆仁智”在剧中被当场枪毙,每次演出都大快人心。
歌剧《白毛女》在土改和解放战争中产生的巨大作用,是创作者们始料未及的。土改时,工作组每到一处便先搭台演出《白毛女》。“为喜儿报仇”成为解放战争中战士们最普遍的口号,许多战士甚至将它刻在了自己的枪托上。更有不少国民党俘虏在观看《白毛女》后,立刻调转枪口为革命而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