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公信力,可说是社会信任体系中最坚实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也发生动摇,被公众质疑,那还能指望人们相信什么?维护学术公信力的责任,主要不在接受与享用学术成果的公众,而在搞学术的广大科研人员。因此,谨言慎行、严拒炒作,应当是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铭
“曹操墓找到了……”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考古大讨论”。并不是大伙儿忽然对考古来了兴趣,而是疑心这件事被“高调宣布”的“操作过程”,暗藏着当地政府催动旅游热、拔高当地GDP的目的,疑心这个发现是“利益使然”的炒作而非严肃的科学结论。即使后来不断有大专家出面表态“这是真的”,仍难平息质疑。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公众以往对学术、学者的“笃信”,已渐渐被“疑虑”取代。学术和学者如果“涉嫌”沾上经济利益,就可能影响学术结论的严肃性,甚至损害学术公信力。
有些学术就是不能沾上经济利益
当然,对“学术沾上经济利益”当作两面观。发展经济、造福社会本是学术研究特别是科研开发的目标之一,在我国有许多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成产品、拥有了专利,推动了产业进步,科研人员也由此致富,这没什么不对;但问题是有些人、有些科研单位,没能坚守住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信条,甚至违背诚实做人的根本原则,搞出许多似是而非、虚虚实实的“短平快”。比如纳米技术还处在实验室开发阶段时,中国几乎衣食住行却都有了“纳米产品”,出现速度之“快”、功效广告之“神”,实在让人生疑,这怎会不影响学术和科研的公信力?近年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冒出了“商业化学术”,比如当考古和古代名人行踪遗迹的考证同开发旅游挂上钩,问题就来了。许多“发现”和“认证”引发争议,而拍案而起的那方也拿不出真凭实据,谁都能一眼看清那是在争旅游卖点。这样可笑可怜的口水仗频频开打,公众又怎能不对学术的公信力生疑?
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学术研究都以经济功利为目的,许多研究就是人类求知求真的探索,但同样有意义、有价值。这类研究,理应远离世俗利益的干扰与诱惑。考古学就其学术准则与规范来说,显然与经济无关。2010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对引起争议的这座东汉大墓,并没有称为“曹操高陵”,而称作“安阳西高穴大墓”,这反映了主办方的谨慎,也体现了学术定论的千钧分量——即使已有许多专家认为“墓主的身份基本确定”,但只要没有完全确定、不到“毫无疑问”,结论是下不得的。
下学术结论要依据“利益无涉”原则
学术研究,最根本的要求是严谨,讲究“言之有据”,在各种“利益博弈”中保持“立场中立”。学术公信力,可说是社会信任体系中最坚实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也发生动摇,被公众质疑,那还能指望人们相信什么?所以学术一旦丧失公信力,危害的不仅仅是学术!
维护学术公信力的责任,主要不在接受与享用学术成果的公众,而在搞学术的广大科研人员。公众是通过科研人员的一言一行来感知和掂量学术的分量的。因此,谨言慎行、严拒炒作,应当是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铭。以笔者之见,特别要坚持以下两条原则:
一是“立论必严”。科学研究的这个原则,也叫“破宽立严”,即如果要完全确认一个结果,必须不存在任何疑点和反例;反之,如果推翻一个结论,则只要一个反例就足够了。科学史上有个著名的个案:在17世纪的欧洲,“天鹅都是白色的”被看做一项科学“铁律”,但后来有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天鹅是白色的,但那个结论已被彻底推翻。
因此科学研究可以大胆假设,但务必小心求证。立论者自己首先要严肃认真地寻找和研究反例,让形成中的结论先过自我否定关。比如这次安阳西高穴大墓的发掘者,如果自己能更多地关注确定为“曹操高陵”的反面的疑点;如果除了举出有利证据“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等文字外,还向公众说明尚有“黄豆二升”等等更像仓库里说明牌的石牌无法解释,质疑的声音也许会轻些。因为公众看到了你的严谨。
二是“利益无涉”。依据这条原则,凡可能涉及当事人利益的研究结论,都应当请利益无关单位进行确认,以保持学术的公正和可信。2008年11月,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小组,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光绪帝被毒杀”的结论。应当说,这个结论也很惊人,但并没有引起什么质疑——因为“利益无涉”。设想,这次如果不是由地方政府部门发布“确认安阳曹操高陵”,而由与当地利益无涉的学术机构发布,情况也许就会不一样。
孙绍荣(为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