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金山寺:相传唐僧出家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海岛金山寺:相传唐僧出家地
2009年12月25日 14:37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海岛金山寺牌坊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随着庆云海岛金山寺的重建,一些关于海岛金山寺的神奇传说又被人们津津乐道。通过考证,围绕海岛金山寺的一些谜团也渐渐被揭开。

  庆云县地处鲁北地区,历史悠久,夏属兖州,西周属齐国,秦属齐郡,明洪武六年置庆云县。城东有一卧龙岗,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云雾笼罩。 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

  史载,庆云县海岛金山寺在隋唐时代是非常著名的寺院。虽早已被毁,但其种种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从2004年开始,由浙江天目山齐素萍居士投资近亿元重建海岛金山寺,现已建成大雄宝殿、钟鼓楼、藏经楼等十余处建筑。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冀鲁交界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不仅为庆云县增添一处宗教活动场所,还可成为德州的一大人文景观。随着庆云海岛金山寺的重建,一些关于海岛金山寺的神奇传说又被人们津津乐道。通过考证,围绕海岛金山寺的一些谜团渐渐被揭开。

  相传唐僧成长出家于金山寺

  原海岛金山寺位于庆云县汾水王村西一里许,隋代即有此寺,但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据传,该寺院规模宏大,占地千余亩,有“骑着毛驴儿关山门”之说。寺院僧侣众多,仅大殿禅堂就有十余排。今墟址瓦砾仍广约百亩,高出地面1米左右,当初“规格”之高,由此可窥见一斑。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水运交汇处,乃水旱码头和古代重要的商埠,商贾云集,香客游者络绎不绝,据说金山寺可日进斗金。

  相传,唐僧成长出家于该寺。玄奘祖籍河南,出身官吏家庭,外族籍地长安。民国三年编纂的《庆云县志》“轶事” 中记述,隋代陈光蕊携妻殷满棠赴无棣县(今庆云于家店村北——无棣故城)上任,途经庆云志门刘村,乘船渡河,水贼刘洪见殷氏娇柔妩媚,顿起歹心。船至河中深处,将陈光蕊推入河中溺死,强行霸占了殷氏。当时,殷氏已有身孕,只得忍辱偷生。孩子生下后,刘洪又欲加害。殷氏将写有身世的布条缝于孩子胸襟上,然后将孩子藏入木匣里,偷偷放入河中。木匣顺水漂至金山寺河段,被寺内僧侣发现救起。之后不久,殷氏自尽身亡。法明长老先将孩子托付于附近康家村(该村原在庆云镇陶家村西北角,早已不存)梁氏乳养,稍长后回寺,俗称海流和尚,这就是后来的唐僧。艺人将此事编成戏曲《殷满棠诉苦》及评书段子,流传至今。

  玄奘在金山寺长至13岁,恰值隋朝政府在洛阳考选和尚,被破格录取。后因其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经典,被赐号三藏法师,又称唐三藏。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西行天竺取经,历时17年,于贞观十九年经西域返回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召见。经过20年的努力,他和译员们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与辩机和尚编写了《大唐西域记》。664年,玄奘在陕西省宜君县玉华寺圆寂。

  寺院被毁之谜

  原海岛金山寺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广,可寺院是何因何时被毁的呢?

  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明代,该寺僧侣胡作非为,造成民愤,寺院被毁。但《金史·地理志》(宋代此地属金国版图)对海岛金山寺墟址已有“瓦砾山积”的记述,说明此寺在宋代以前已经被毁。在古代,寺院被毁大多是朝廷的政府行为和战火所致,平民百姓对佛教寺院心存敬畏,特别是怕遭报应的思想相当浓重,所以平民百姓毁寺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是僧侣有不轨行为,发生惩罚报复僧侣的情况,一般也不会毁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估计与明代该县一次大的毁寺事件有关,也许是该事件的误传,导致了上述说法。明正德年间,朝内佞臣刘瑾密谋篡位,暗与该县洪恩寺住持空孟和尚勾结,藏兵300余,日夜习武操练,并修有地道机关。后事情败露,皇帝率兵亲剿,将空孟等和尚斩首,寺院被烧毁踏平。此事件该县受到株连的还有杨和尚寺、肖家寺、铁梁寺、青龙寺等寺院。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巨大发展。佛教的盛行,造成了寺院经济和僧侣地位的恶性膨胀。

  到了唐末,土地兼并加剧,赋役繁苛,人民相继流亡,许多人出家为僧或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以避征役。众多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劳力,剥夺了相当多的官府所控制的纳税人口和财政收入。对此,朝廷中有的大臣深感忧虑。唐武宗即位后,愤然指出:“穷吾天下者,佛也!”

  佛教与唐王朝在经济利益上矛盾愈发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武宗大规模的禁佛毁寺事件。会昌五年七月,武宗颁发诏令,禁佛毁寺。除保留极少部分寺庙,压缩僧侣“编制”外,其余全部限期拆毁,僧尼一律还俗;田产没收,铜像钟磬熔铸钱币,铁像熔铸农器。武宗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监督禁佛毁寺的法令执行。许多寺院僧徒平日作威作福,贫苦百姓十分憎恨,闻朝廷诏令,便纷纷涌入寺院,各地寺庙拆毁一光。

  此事件毁大寺院4600余所、中小寺院4万多所,勒令26万僧尼还俗,15万奴婢改充两税户,没收良田数千万亩,史称“会昌废佛”。在唐王朝这一大规模的禁佛毁寺行动中,原海岛金山寺是很难幸免的,《金史·地理志》关于金山寺墟址“瓦砾山积”的记述,恰恰佐证了这一点。

  名为海岛,缘何无海?

  庆云县正在恢复兴建的海岛金山寺仍然沿用了原寺的称谓,那么,原海岛金山寺区域真的靠海吗?若果真如此,如今为何无海了呢?这一历史变迁,用沧海桑田一词来形容或许并不为过。

  据考证,原海岛金山寺靠海一说,是黄河无数次改道冲击所致。由于黄河多沙易淤,故决徙改道十分频繁,即使是处于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历史上都曾有多次变迁,更何况处于黄河最下游的庆云一带区域。黄河决徙改道见于历史记载的粗略统计约达一千五六百多次,绝大多数集中在中下游。

  从黄河改道迁徙留下的遗迹看,下游故道略呈折扇形,最北经由今河北霸县、天津海河入渤海,称之为“北流”,最南经由泗水、汴水、颍水、涡水,途经江苏徐州夺淮河入黄海,称之为“南流”。也就是说,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而庆云几乎正处于这一折扇形的平分线上,而且是最下游的末端,因此历史上该县频遭黄河泛滥之苦。

  庆云县遭受黄河决徙改道之苦最严重的,还是黄河“东流”,即黄河决徙改道由无棣、利津、滨州、滨县等处入海;大水过后,该县一片泽国,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黄河频频决徙,有的村庄由于地势低洼逐渐被黄河裹挟的泥沙所吞没,有的地方堆起了大小不等的土山,县境内的老乌山、卧龙岗其实就是黄河留下的杰作。

  就目前而言,海岛金山寺(位居城北)东距渤海的直线距离不足40公里,庆云县地势海拔高度只有几米,最高处也不过十几米左右,那么黄河历经千余年频繁决徙改道,而使金山寺曾经靠海,而今又不再靠海,就不足为奇了。

  重建后殿殿相望佛音回荡

  2004 年,杭州天目山齐素萍居士,发愿在故乡弘扬佛教文化,斥资回乡重建海岛金山寺,成为全国“AAA”级旅游景区。寺院常住僧人300多人。在整体结构上,延续了佛寺建筑中“伽蓝七堂”的传统布局方式。所有建筑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展开,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目前建成部分称婆娑世界(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钟楼、鼓楼、藏经楼、万佛堂等)。寺内还珍藏着古代青石佛像、铜佛像、菩提树经文和《乾隆版大藏经》、《四库全书荟要》等众多历史文物,均价值连城。

  佛音回荡的山门其实更像一个牌坊,是一座高22米、全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建筑,山门上方匾额“金山寺”几个大字,由净空法师题写。进入山门,在占地1.2万平方米的广场正中是面九龙壁,其后是喷泉放生池,池前竖高灯,据说晚上灯光可以照亮整个寺院和周围村庄。

  九龙壁后的第一座建筑叫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两边分立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像后是缅甸白玉塑成的韦陀菩萨,手持金刚降魔杵,一副武将形象。随行的开隆师傅说,入山门第一尊供奉的塑像是弥勒佛塑像,这是在告诉人们要平等欢喜,包容众生,这才能真正进入佛门。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天王殿还供奉着儒家学派鼻祖孔子的塑像。金山寺内儒释道相互融合,共促和谐,这在其他寺院是不多见的。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殿高17米,内中供奉8.6米高、约4万斤重的纯铜释迦牟尼像。佛像宝相庄严,俯视众生,两旁分立十八罗汉金身塑像。从进入寺院起,空气中便弥漫着醉人的香味。檀香的功效便是使人心神沉静,处在终日檀香弥漫的空间内,果然有些心旷神怡,周围的讲经声、诵佛声入耳,竟不觉嘈杂,反而有种和谐味道。进入大雄宝殿,香味更浓。大雄宝殿外还有钟鼓楼、藏经楼、念佛堂、地宫等建筑。尽管现在还无法再现千年前的辉煌,但自从海岛金山寺开建以来,香火日盛。

  本报记者 信明栋 王金强 通讯员 高丽霞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