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场鸟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火场鸟经
2009年12月01日 10:08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杨流炎的竹鸡笼,在气质上区别于用布帘的画眉笼。
    张儒兴的四把铜哨。最大的那把是用来模仿竹鸡叫的,最小的那把模仿锦鸡,其他两把用来模仿画眉。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要拍到下一个画眉鸟文化节,得等整整11个月。但是在火场,这个西北之西北的乡村,中低山的鸟的世界里,养鸟人之间的交流已不限时间地域。我们遇到的三位养鸟人,64、72、76,都是老人,都为有这古老的嗜好而傲气十足。那是城市里稀缺的风景。首部动物保护法试行条例9月出台后,有苗族人发问“我们还能斗牛、斗鸟吗?”我们想,至少,在湖南,还有一个沅陵火场。

  2009年11月1日,沅陵(火场乡)画眉鸟文化节。

  那一天,身为乡斗鸟协会副会长的符明国,心里其实并不“欢喜”。他是为他的画眉鸟惋惜。因为身兼唢呐手,当他欢送领导时,他的鸟儿却错过了比赛。尽管有不多的劳务费聊以宽心,但作为一个养鸟人,他说自己失去了许多。

  杨连炎(64岁):“竹鸡一天也嘻不了几声,和我对脾气”

  在乡政府门前打完隔笼,杨流和在围观鸟友的鼓动下,还是下了和一位沅陵鸟友“打滚笼”的决心。

  这是互不服气的养鸟人解决纷争最决绝的方式。不想刚一回合,两只鸟儿歇了下来,两位养鸟人却开始了鸟笼外的挣扯。他们都认定那只占了上风的画眉是自己的,且互不相让。

  对于发生在养鸟人之间的争执,钟连如似乎并不介意。在两位鸟主人各自忙着找证人时,他跷着二郎腿和身旁的鸟友说得热闹,“我不是运气不好是什么,让它和5号打,那不是世界杯,中国队抽到了巴西队?”

  大合坪人钟连如养鸟是近10年才有的事。而且,并不专一。为了打发时光,钟连如最开始选的是相对好养的竹鸡,但后来他还是觉得画眉好,“长得乖巧,嘻(叫)得也欢喜”。刚输掉比赛的那只,是他养的第五只画眉。

  与钟连如相比,杨连炎是个足够专一的人。打小就学会套鸟的他,因为田里的“功夫”(农活)多,没那么多时间遛鸟,50年来他始终养的是竹鸡。“竹鸡一天也嘻不了几声,和我对脾气。”从鸟笼上来讲,罩着一圈青草的竹鸡笼和用布帘围着的画眉笼也有着气质上的差别。

  在“画眉之乡”火场,杨连炎注定是少数派。即使在堡子界(武陵山脉东南麓支脉)下其他乡镇,如七甲溪、七甲坪、大合坪等地,大多数养鸟人也和钟连如有着同样的喜好。

  “ 除了竹鸡,还有一小部分人养锦鸡。”周春是今年6月刚成立的乡斗鸟协会的会长。也许是因为当天的事情多,周春并没有像乡里的老人一样提着鸟笼。这位计划把火场养鸟、捕鸟习俗产业化的30多岁的年轻人,并不忌讳火场养鸟人年龄趋于老化的现实。乡斗鸟协会有130多位会员,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年轻人没功夫养这个,都出去打工去了。”

  符景和(76岁):“一只鸟能抵一头大肥猪”

  在火场,张儒兴算是外乡人。尽管他的老家——张家界市四斗乡到火场乡步行只需40分钟。因为火场的鸟多,养鸟的人也多,住在张家界市区的张儒兴经常打着回老家的旗号,到火场取经。

  “抓鸟、喂鸟,打哨音都很重要。”张儒兴的手中捏着4只铜哨,大小不一。“这把是模仿竹鸡叫的,这两把是模仿画眉叫的,这把小的是学锦鸡叫的。”吹哨人甚至可以通过控制气息,表现出雌鸟与雄鸟、大鸟与小鸟叫声的细微差别。这一切,在外人看起来足够神奇。

  而这神奇的一切,对火场人来讲却只是入门课罢了。面对外人好奇的目光,火场人很乐意摸出怀里的铜哨,掀起笼罩儿,对着自己的鸟笼婉转悠长地来几下。立马,笼中会传出回应,同样悠长婉转。再来,再回。一场对话,一场你听不懂但通畅十分的对话即刻就在你面前发生。

  符景和没有时间和鸟儿对话。当天的斗鸟比赛结束后,他提着鸟笼,带着我急匆匆地往家赶,他说要为我演示另一番神奇。但时间终归还是晚了,不能上山。符只好在自家木楼前开始他的演示。

  捕鸟应该是在山上的,说演示是因为我们无法上山。符景和从墙上取下一根带有很多活扣的棕绳。在门前柚子树下低矮的灌木丛里,他先把棕绳两头固定好,然后后退一步,以蹲下表示隐蔽,开始用铜哨模仿画眉的叫声。哨音急促,这应该是一只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雄鸟。

  画眉性惧生,在自然界中领地意识较强。要是在自己的领地发现另一只雄鸟如此嚣张,一场恶斗在所难免。

  如果那天我们能上山,我可以借此观察老符对鸟道的选择和甄别。但能不能捕到鸟,我可不抱太大希望。捕鸟这活儿还是适合一个人去干。在我看来,拍摄林鸟都是相当有难度的事,更何况让它乖乖钻入你设的套。

  “套鸟关键要会看鸟路”,我心想着“隔行如隔山”,符景和则说着套鸟机关。

  “一只鸟能抵一头大肥猪”,或许是为了重复那份乐趣,或许早已驾轻就熟,“手到擒来”,与火场大多数上了年纪的养鸟人一样,符景和套鸟除了自己养,也卖。

  问他去年因此收入多少,老符有些得意地伸出两根手指,“2000多”。只是,在张儒兴的眼中,不管是下绳套的符景和还是在苏金界(火场乡政府所在地一处山头)用网捕鸟的杨尧远,都不算真正的捕鸟人。

  “在沅古坪(属张家界)有一两个人,那一年少说也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

  最多时,符景和同时养过6只画眉。现在只有两只,老伴一只,他一只。他说起“老有三伴”(老伴、拐杖和鸟笼)的火场古话时,就有些沧桑感袭来。

  符明国(72岁):“第一穷手提画眉笼,第二穷端枪进刺笼,第三穷桌上摸青筒”

  在火场和手提鸟笼的人聊天,很轻易就会让你心怀仰慕。但你却不能对下一个手提鸟笼的人说起刚才那位如何如何,因为面前这位十有八九不同意你的看法。这情形,很像川籍摄影师肖权在《我们这一代》中提到的一位诗人:在大家为谁的诗更胜一筹争论不休时,这位仁兄突然从酒桌起身,向外踱出几步,然后攥紧拳头,对着墙壁说,老子才是天下第一。

  对于符景和“一只鸟能抵一头大肥猪”的说法,符明国就表示了质疑:“去年来这边一个收鸟人,就说他的一只鸟给3万块钱也不卖。”符明国过了20岁才开始养鸟,但乡斗鸟协会会长周春依然认为他是最清楚“”的人。

  “ 民国23年(1934年)大旱,当时猪吃什么,人吃什么。但就是那样,火场养鸟的人依然不在少数。”符明国说火场人养鸟经历过很多苦,尤其在建国初期,当时在火场流传着一句话:第一穷手提画眉笼(养鸟);第二穷端枪进刺笼(上山为匪);第三穷桌上摸青筒(赌博)。

  “那时候,喂鸟领导不欢喜,弄不好还要开批斗会。”在《沅陵县志》里我找到了这样的记载:民国时期,县境城乡民家养鸟较为普遍,农村多养锦鸡、鹇鸡、野鸡、画眉、八哥等;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减少,但火场、七甲溪等土家族山寨仍多。

  那是个时局艰难的年代,对喜好养鸟的火场人来讲尤其如此。

  符明国说与他感情最深的一只画眉就是那个时候养下的。为了保全这只鸟,符明国一次次地爬上门前的那棵枇杷树,为的是在枝盛叶茂的树冠里找个藏鸟处。而那只鸟也没有辜负符明国的良苦用心,“通人性,和你关系好,你一说话它就嘻个不停”。

  这一唱一和的呼应,让符明国在那个年代心存慰藉。而这一切,在如今的火场年轻人听来,一如置身时局之外的我,备感新奇。

  坐标

  “西北之西北”的火场,是中低山的世界

  沅陵火场

  沅陵处省域版图西北,位于西北之西北的火场,距离县城108公里,距离张家界市区只有85公里。火场处在武陵山脉东南坡,雪峰山脉从南部逶迤入境,这里是中低山的世界。也许是这样,吸引了特别多的鸟。

  2008年通车的常吉高速拉近了这个曾倚重水路的县域与外界的距离,而正在建设中的张桂高速势必带来更多。与县城早已唱响的龙舟文化相比,火场乡的画眉鸟文化,只是近年才被外人知悉。

  鸟经

  1.套鸟:二三月最佳

  大体可分下绳套、放罩笼、网捕等三种形式。因适用期长,对鸟损害小,下绳套是火场人常用的捕鸟方法。放罩笼多应用于多鸟的二三月份。网捕对鸟体的损害相对较大。

  2.识鸟:叫得欢,好打架

  火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黄蜡嘴、牛筋腿、剪刀翅、扇子尾,不打不打几千嘴。对好斗鸟(雄鸟)的辨别,火场人依据有二:“嘻声好”和“好打架”。

  3.喂鸟:最高级喂“灌蛋”

  就画眉而言,火场人常用的饲料有水蜘蛛、蚂蚱、“草上青”、“春天泡”等取自山野的活食,也用土鸡蛋炒熟拌碎作饲料。从营养搭配计,他们很少只喂一种食物。且重要比赛前,都会为鸟改善伙食。鸟儿的最高级食品“灌蛋”(用筷子将鸡蛋轻捅一个小口,然后将高丽参、小米灌入蛋口,与蛋汁一起拌匀,再将桐叶打湿将蛋口连同蛋身封住,然后放入火炕热灰中慢烤而成),火场上年纪的养鸟人听说过,没用过。

  4.斗鸟:“用嘴咬着对方肚皮”

  在火场,斗鸟通常有三种方式:打隔笼(两只鸟各处一笼,隔笼相斗)、打滚笼(两鸟同处一笼)和空斗(把鸟放出笼外,自由搏击。现多适用于竹鸡、锦鸡打斗)。斗鸟有术语:“打箍头”(用嘴尖啄对方头),“打掼嘴”(嘴啄嘴),“辫牵牛”(用嘴咬住对方肚皮往己方拖),“双龙夺珠”(啄眼睛),“扑笼”(斗败的鸟负伤惨叫着满笼逃),还有“打侧腿”、“打侧翅”、“滚绣球”等说法。

  给爱鸟的人

  1.从2007年开始,沅陵县画眉鸟文化节都在11月1日前后举行。除第一届在凤凰山之外,其余两届都在火场乡。

  2.云南、广东等地亦有斗鸟活动,也有以此赌博的,比说广东有些公园。在湘黔桂境内,有养鸟者的存在,但除火场外似乎斗不成规模。这些地方斗鸟的方式及捕鸟方法大同小异。

  3.在火场的宾馆饭店,45元一只的价格能轻易买到竹鸡。至于画眉,雏鸟很便宜,用来厮斗的雄鸟,他们多会喂养一段时间,并培养其鸣叫和打架,这样能卖到几百元。更好的鸟就稀罕了,能换到“大肥猪”或者“3万块钱”。 (马金辉 摄影撰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