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生,居五大医学家之首(其余四人是: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他创立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扁鹊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病救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司马迁在《史记》中特立《扁鹊传》,以示纪念。扁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正史的医生。
可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医学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名医,却留给后人许多谜团。比如,扁鹊究竟是谁?为什么有不同的称呼?扁鹊生活在什么时代?他有没有特异功能?他行医有哪些绝招?
扁鹊姓名和时代之谜
翻开《史记》,会发现扁鹊有三个名字:一为扁鹊。字义上看,扁鹊是指一只鸟,喜鹊也。“扁”字,一读biǎn;一读pian(篇),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扁鹊之扁是“取鹊飞鶣鶣之意”,即指一只喜鹊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二为秦越人。《史记》说:“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三为卢医。《史记正义》说,扁鹊“家于卢国”又称卢医。
分析以上这三个名字,会发现,扁鹊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一位医生,他到处行医,治病救人,人们非常尊敬他。因为他所到之处热心给人治病,解除了人们的痛苦,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医生比作一个会给人带来喜讯的喜鹊。由此可知扁鹊是一个传说人物。
在山东出土的汉代石刻中,曾有扁鹊的形象,他人手人面,头戴冠帻、鸟身禽立、拖着一束长尾。人们将扁鹊刻画成人首鸟身的模样,既反映了原始鸟图腾的崇拜意识,也说明扁鹊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神人。
而秦越人,应该说是确有其人,他就是《史记》上说的,在渤海郡郑的一位医生。卢医则是指他出生的地方在卢国。
可以说,扁鹊原来是个医术高超的传说人物,秦越人到处行医,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也被称为扁鹊。
搞清了扁鹊的姓名之谜,又有一个问题使人困惑不解。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
在有关扁鹊的史料中,记载扁鹊活动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如扁鹊最早给蔡桓侯治病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95年;给虢太子治病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55年左右;给齐桓侯(桓公午)看病,大约在公元前385—357年之间;《战国策》记载的扁鹊见秦武公,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这是他看的最后一个病人。
如此一算,扁鹊的活动时间范围在300多年之间,人不可能活这么大岁数。以致人们很难断定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
我认为,秦越人作为受百姓欢迎的民间医生,人们对他已经赋予了许多神话的色彩,因此有些活动并非全是他的个人所为,而是后人附加上去的,甚至有张冠李戴的可能。那么,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呢?
界定扁鹊生活的大致年代,有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依据《汉书·古今人表》。班固在《古今人表》中,将上古到秦朝间一千四五百人列入表中,依据人物的品格高低排列,把扁鹊和赵简子、越王勾践放在同一时代。赵简子即赵鞅(?—前458年)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越王勾践(?—前456年)越国国君。如此看来,扁鹊应是春秋战国之际人。
第二,从扁鹊行医的故事中选择你认为最可信的一个,界定扁鹊活动的具体年代。不少人认为他到秦国见秦武王的事较为可信,因为他是在秦国被杀害的。因此把扁鹊的生卒年代定在大约公元前407年到公元前310年比较合适。
第三,如果很难准确地考证出扁鹊的活动时间,笼统地说扁鹊是东周(或春秋战国)人即可,扁鹊诊病的故事有真事也有不少是寓言,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不必太较真。我主张这个说法。
扁鹊有特异功能吗?
在《史记·扁鹊列传》中,司马迁一开始就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扁鹊年轻时做舍长,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常到客馆来。行为与众不同,断断续续地有十几年。扁鹊通过观察,认为长桑君是一个奇人;而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的人。有一天,长桑君就把扁鹊叫到跟前,对扁鹊说:“我现在老了,但是我有一个禁方(秘方),想传给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扁鹊赶忙点头,说:“没问题,您放心。”于是长桑君从怀里掏出了一服药。对扁鹊说:“你要用上池之水吃这种药。”上池之水是天上落下来的,没有落到地上的露水。长桑君还说:“你用这种水把药送下去,三十天后你就能知晓许多事。”话说完,长桑君突然间就不见了,扁鹊觉得他更加神奇了。
扁鹊按照长桑君说的方法,以上池之水服药一个月。果然奇迹出现了!《史记》说“视见垣一方人”,意思是扁鹊突然看到了墙另一边的人。于是,他就用这个办法来治病,能看到病人五脏内所有的病症,只是表面上还在为病人切脉。
这个故事非常神奇,令人不可思议,能说扁鹊有特异功能吗?不少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是无稽之谈。也有人认为,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是存在的,扁鹊就是这样的人。
如何理解这段记载呢?我认为,扁鹊所谓的“特异功能”,估计是后人加上去的。由于扁鹊诊病非常准,解除了许多病人的痛苦,尤其他对病人的病症判断得非常准确,甚至手到病除。后人觉得扁鹊非常了不起,于是就传出他具有透视人的腹脏的功能。尽管这个故事是后人的附会,但它反映了古人追求治病的最高境界——“ 尽见五脏症结”。这里的“尽见”并非只看见心肝脾肺肾,而是指各种病灶,它实际是指中医四诊——“望”的最高水平。
切脉大师和望诊高手
扁鹊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总结,才使得其学识和医术达到了常人难以超越的高度,成为一代名医。
中国古代医学家早就发现了人体血脉的跳动和心脏是同步的,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切脉逐渐科学化。在这个过程中,扁鹊有他的独到之处。司马迁曾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意思是,现在天下谈论诊脉这件事,是从扁鹊开始的,扁鹊诊脉非常精准。
有一次,在晋国总揽朝政的赵简子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人们都非常害怕,于是请来扁鹊。《史记》记载:“扁鹊入视病,出。”是说进去看了看,然后就出来了。乍一看非常简单,其实扁鹊进去后给赵简子号了脉。扁鹊说:“病人的身体没有问题,他现在虽然昏迷不醒,但脉搏跳动很正常,你们不用大惊小怪,不初三日他一定能够醒过来。”扁鹊的话很灵验,两天半过后,赵简子终于醒了。这说明扁鹊号脉是很准的,他通过脉象可以断定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在扁鹊之前不是没有切脉这一诊断技术,中医先辈早就通过脉象来了解病情,只是过去切脉,是顺着人体的血脉一点一点由浅到深地去摸,比较麻烦。扁鹊则发现了切脉的一个关键部位:寸口,即手腕处。在这里诊脉,既简便又准确。正因如此,司马迁才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扁鹊以高超的医术,促进了诊脉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诊脉技术达到相当水平。当时重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诊脉有许多详细的论述。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中医四大诊法当中,望诊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扁鹊不仅诊脉的能力非同寻常,望诊的能力更是出神入化,而最能表现扁鹊这一绝迹的就是已经编入中学教材的《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的故事。《史记》写的是见齐桓侯,具体过程差不多。研究文章各说各理。我认为这则故事有寓言的成分,故事的目的不在于见哪个国君,而在于故事所表现的喻意。我们姑且说扁鹊见的是蔡桓公吧。
一次,扁鹊拜见桓公,他站在那里,观察蔡桓公的脸色,看了一会儿,说道: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腠理是指皮肤肌肉的纹理。意思是: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寡人无疾。”扁鹊离开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觐见,他再次观察桓公的气色,对他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扫兴地走了,桓公也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觐见,他看到桓公的情况越发严重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离开,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入宫,一见到桓公,转身就跑。桓公赶忙派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即使是司命神(管人寿命的神)也是束手无策。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不久桓公死去。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扁鹊望诊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经典,其价值在于:
第一,从名医扁鹊角度看,反映了他高超的望诊医术和对病人的关心,虽然桓公一再拒绝治疗,但扁鹊一直忠告他,直到最后桓公执迷不悟,失掉机会,扁鹊才放弃了治疗。
第二,从疾病治疗的方法上看,符合医学原理。扁鹊认识到人体有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等组织结构,并具有层次性,人体受邪气所侵发病后,疾病也是按照这一层次顺序由表及里、由轻变重逐渐发展变化的。扁鹊在分析蔡桓公的病情时说:“疾之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这段话包含了人体解剖组织结构、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治疗疾病的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医学思想。所以,治疗疾病自然是越早越好。
第三,从蔡桓公的角度讲,他讳疾忌医——接二连三地丧失治疗的机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病须早发现早治疗,切勿耽搁病情。
其实,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真实目的,是让人们由蔡桓公拒绝治疗联想到治国问题,倘若国家出现问题不及时整改,任其发展,后患无穷。寓意十分深刻。
早在两千多年前,扁鹊就能通过切脉、望诊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诊病多面手
扁鹊医术精深,他到各地行医,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要求治病。在赵国邯郸时,发现那里的妇女得病的很多,他就当“带下医”,即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听说那里尊敬老年人,而老年人患眼病、耳病的人较普遍,他就当“耳目痹医”,即五官科医生,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他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由此可见,扁鹊不仅精通内科,还兼通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诊断上,不仅精通“切脉”,而且善于“望色、听声、写形”;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石、熨贴、按摩、手术、汤药等。可谓是一位多面手的民间医生。司马迁说他是“随俗为变。”扁鹊之所以被人们尊敬,与他这种医疗技术的全面有直接的关系。
扁鹊不仅具有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症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还有一个故事,说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良医治未病的故事告诉人们,治理国家、办事,一定要从小处抓,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问题大了,造成损失了才去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从扁鹊的病例当中,人们除学到了中医的一些原理,更多的还感觉到当时那些人写扁鹊病例、病案,包含了许多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扁鹊之死
扁鹊一生走南闯北,为无数患者解除疾病痛苦,被人们称为能“起死回生”的“神医”。在他行医经过的路途上,历代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朝香火。然而,一生救死扶伤的扁鹊,最终却是死于非命。
扁鹊是在咸阳遇害的。据《战国策》记载,扁鹊在秦国时,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请扁鹊看病。扁鹊认为,秦武王的身体没有大问题,建议及早医治。这时秦武王左右近臣却说扁鹊坏话,说秦武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让扁鹊治疗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秦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说不吃扁鹊开的药。扁鹊听了非常生气,把治病的砭石(针)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你与有知识的人共事可以得天下,治天下,与无知之辈同谋,将会失去天下。从今天这件事可以推知秦国的事,如果再这样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扁鹊的话批评了秦武王,也得罪了一些近臣。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对扁鹊怀恨在心,就在扁鹊离开咸阳东归的路上,李醯派人刺杀了扁鹊。一代名医死于非命,令人叹息!
扁鹊是司马迁《史记》里面记载的第一位医生,他对扁鹊给予深切的同情,因为扁鹊无端受害,司马迁自己也有相同的遭遇。所以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司马迁感慨道:“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
仔细读司马迁的话,会发现司马迁在这里倾诉了他个人的感慨与不平。大家都知道,司马迁也是无端被残害的,他就是因为替与匈奴作战的将军李陵说了几句公正话,结果汉武帝大怒,将司马迁处以宫刑。司马迁就是在这个处境下艰难地写作《史记》,所以对无端遇害的扁鹊充满了同情。
扁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他满腔热情,治病救人,后来人们崇拜他,尊敬他,热爱他,于是就在他身上不断添加了许多传说的神奇的故事。扁鹊对祖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扁鹊永远不会为人民所忘记。(孙立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