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觅良才”: 重学术能力,不重外部指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钱学森“觅良才”: 重学术能力,不重外部指标
2009年11月04日 10:53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来沪参加会议的钟万勰院士忆起当年钱学森“钦点”他去中科大执教的往事: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之初,钱学森作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挑选了所里一批人才前去任教。其中,最年轻的钟万勰讲授理论力学课程。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钟万勰虽已在学界初露锋芒,但一来没有研究生学历,二来也没有“海归”背景,更没有“SCI论文”这类拿得出手的硬指标,在高手如林的中科大,对这样一个年轻人委以重任,真要有点胆识和魄力!后来的事实证明,钟万勰在中科大成功教授了陀螺理论、非线性振动等内容,不仅为培养新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作出贡献,自己的学术研究也达到一个新高度。

  再看一看今天国内科研人才的选拔,纵有各类指标,还是良才难觅;同时,年轻科研人员又都感叹机会缺乏。这固然有多重因素,但钟万勰的故事,仍能给人一点启示。

  伯乐相马,前提是伯乐“识”马。钱学森当时和钟万勰同在一线从事力学研究,还经常给后者布置课题,这匹“马”能走多远,“伯乐”一清二楚。而现在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决定权的“伯乐”往往是行政领导,或是忙于四处拉项目、跑关系的“教授老板”。这两类“公务”繁忙的“伯乐”,恐难对人才在专业领域的表现了解深透,用人自然缺乏底气,于是乎,对SCI论文数等各种外部指标的依赖度才会与日俱增,这就叫“简单事情复杂化”。

  伯乐相到千里马,离不开宽松环境。钱学森派钟万勰去中科大之前说了一句:“万一教不了也没关系,回来就是。”试想,如果一个25岁的年轻人被反复告诫“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定要为单位争光”,就算真有本事,恐怕也要发挥失常。再有,选拔人才本来是“仁者见仁”的事,有反对意见很正常,选错人也不足为怪,关键是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不然,选才问题恐怕只会越来越“纠结”。

  有人问,像钱学森这样化繁为简的选才方式在今天还有操作的可能性吗?笔者很难回答。或许,这是钱老临走前留给我们的又一个难题吧。(章迪思)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